唐朝饮茶方式与陆氏茶烹饮法
发布时间 2009-07-05 浏览 26126 次
在冷却后即可碾茶。继而将碾成粉末状的末茶过茶罗﹐使之更加精细﹐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然后放入竹盒之内备用。

  2. 备水﹕

  古人饮茶对水品的选择较现代人优越和讲究。

  煎茶以山泉水为上﹐江中清流水为中﹐井水汲取多者为下。而山泉水又以乳泉漫流者为上。并将所取水用滤水囊过滤﹑澄清﹐去掉泥淀杂质﹐放在水方之中﹐置瓢﹑杓其上。

  3. 生火煮水﹕

  将事先备好﹐宜于煎茶的木炭(或其它无异味的干枯树枝)用炭挝(小木锤)打碎﹐投入风炉之中点燃煮水。在此之前置交床(支架)将鍑(大口锅)固定好﹐注水于鍑中。

  4. 调盐﹕

  当水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时为初沸﹐此时从盛盐盒中取出少许食盐投入沸水之中。

  投盐之目的﹐在于调和茶味。

  5. 投茶﹕

  当鍑边如涌泉连珠之时﹐为二沸。

  此时要从鍑中出水一瓢﹐以备三沸腾波鼓浪茶沫要溢出之时﹐救沸之用﹐有如煮水饺时以冷水汤点止沸。

  于此同时以竹夹绕沸水中心环绕搅动﹐以使沸水温度较为均衡。并及时将备好之末茶按与水量相应的比例投入沸水之中。

  6. 育华﹕

  水三沸时﹐势若奔涛﹐鍑中茶之浮沫溢出﹐要随时以备好之二沸水浇点茶汤﹐止沸育华﹐保持水面上的茶之精华(亦称之为“茶花”)不被溅出﹐但应将浮在水面上的黑色沫子除去﹐以保持所煎茶汤之香醇。

  当水再开时﹐茶之沫饽渐生于水面之上﹐如雪似花﹐茶香满室。

  7. 分茶﹕

  茶汤中珍贵新鲜﹐香味浓重的部份﹐是鍑中煮出的头三碗﹐最多分五碗。

  若有五位客人时﹐可分三碗﹐七位客人时可酌分五碗﹐六人亦按碗计。

  不要计较第一轮时有客未饮﹐只要以下锅鲜美之茶补偿就是了。

  在分茶时要注意﹐每碗中沫饽要均匀﹐因沫饽是茶之精华。

  何谓沫饽﹖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者曰花。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凡酌”一节﹐对此作了精彩的描述﹕花﹐就象枣花漂浮在圆形的水面上﹐又象在深潭回转﹐或如在小州边转弯的流水面上刚出水之青萍﹐又象在晴朗的天空中漂浮着鱼磷般美丽的浮云﹔沫﹐就象绿钱草浮在水边﹐又象菊花的花瓣﹐撒落在杯盘之中﹔饽﹐是把第一次煮茶沉渣再煮﹐水一沸腾﹐就又有许多的花和沫累迭起来﹐白花花的如积雪一样。

  《荈赋》(晋代杜育着)中所写的“明亮如冬天的积雪﹐放光如春天的花簇“的景象﹐是确实有的。

  8. 饮茶: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一章里强调饮茶一定要趁刚烹好“珍鲜馥烈”时来饮用。只有趁热才能品尝到茶之鲜醇而又十分浓烈的芳香。

  9. 洁器﹕

  将用毕之茶器﹐及时洗涤净洁﹐收贮入特制的都篮中﹐以备再用。

  陆羽的煎茶法﹐虽然操作程序较繁复﹐但条理井然。在品茗时特别强调水品之选择﹐炙﹑煮茶时火之掌握﹐说明水与火侯对引发茶之真香非常重要﹐而洁其器﹐才能毕其全功。

  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陆氏茶”﹐亦被称为“文土茶”──清饮品茗法﹐是对唐代社会当时其它饮方式﹑方法的扬弃。

  这种茗饮方式﹐同其它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尽管亦曾受到社会抵制﹐陆羽亦曾遭到冷遇﹐但问世不久﹐即愈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士大夫阶级﹑文人雅士和品茗爱好者们赞赏和效法。

  因为这种茗茶方式﹐可令饮者将以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方式﹐可令饮者将以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茶中与清淡﹑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

  陆氏茶的诞生﹐不仅使社会生活中的饮茶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唐代中期以后的茶文化活动﹑茶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并对唐﹑宋以来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

  陆羽当年所创造的“陆氏茶”虽然同我们现代生活的饮茶方式不同﹐但陆羽所倡导的茶文化精神﹐至今仍在影响我国茗饮文化的发展﹐他在《茶经》里提倡饮茶时对茶品﹑水品的选择﹐煎茶时对火侯的掌握﹐以及注意茶礼﹑茶仪前后注意洁器﹐至今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即使生活在现代大城市的饮茶者选水会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在沏茶时﹐要注意按不同茶品(绿茶花茶红茶或是乌龙茶等)掌握适度之水温﹐投壶中茶量之多少﹐注意茶器﹑茶具之整洁﹐以及饮茶时应注意礼仪等﹐无论家庭生活日常饮茶﹐或待客饮茶时﹐都应予充份注意的。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网站统计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