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itial) 98.33 drying 15.1 98.33 12.8 98.33 9.9 95.00 7.8 95.00 5.7 83.10 3.9 85.00 3.0 73.30 2.3 70.00
采用干燥剂脱水的结果如表1。从表中结果看出,随着脱水程度的增加,发芽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不能使茶籽完全丧失生活力,即使含水量达到种子超干水平(低于5%的含水量),其发芽率还保持在70%以上,至此,仍没有找到茶籽死亡的临界含水量。一般种子含水量下降至5%以下,则不利于贮藏,尤其是茶籽,其脂肪含量较高(30%~35%),大分子的脂肪会因失去水分子保护而受损伤[9]。本试验干燥至2.3%含水量的茶籽仍能保持70%的发芽率,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上述三种脱水方法中,以鼓风干燥的速度最快,在短期内就能达到预期含水量,而当达到一定含水量(7%左右)后,就很难继续使其失水了。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茶树种子至少在短期内可以忍耐脱水干燥,至于较长期的处于较低含水量状态下是否会丧失生活力,尚待进一步研究。2.2 不同冷藏温度对茶籽生活力的影响
在一定限度内,种子贮藏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但顽拗型种子对干燥、低温都很敏感,因而也易遭受冷害和冻害。对含水量处于17%以下的茶籽,采用冰点以上、冰点以下和超低温(-196℃)冷藏处理后,结果表明(表2),茶籽对贮藏的温度也较为敏感。经自然晾干的茶籽,在冰点以上温度贮藏条件下,含水率在17%时,并未影响其发芽率,但随着茶籽含水率的再降低,其发芽率即急剧下降;在冰点以下温度贮藏时,除含水率7.7%的茶籽还保持10%的发芽率,其余两个处理均失去生活力。值得欣慰的是,40粒8.8%含水率的茶籽在-196℃液氮中冷藏60天后,仍保持与对照一样的发芽率(97.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控制适当的含水量,无论是冰点以上、冰点以下或-196℃下贮藏,均不会使茶籽失去或完全失去生活力。这进一步证实,茶籽不属于顽拗型种子之列。液氮超低温冷藏的结果还表明,一种利用种子长期保存茶树种质资源的方法有望得到解决。 表2 不同冷藏温度对茶籽发芽率的影响Table 2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ld-storage templrature on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tea seed 处理Treatments 茶籽含水率moisture(%)发芽率Germination rate(%)对照(起始)Control(Initintion) 32.7 97.5 冷害:Chilling injury: 6~7 ℃ 17.1 100.0 6~7 ℃ 10.0 47.5 6~7 ℃ 7.7 17.5 冻害:Freeze injury:-30~-33 ℃ 17.1 0 -30~-33 ℃ 9.7 0 -30~-33 ℃ 7.7 10.0 超低温:Ultralow temperature:-196 ℃ 8.8 97.5 对照(直接沙播)Control(Sand sowing) 8.8 97.5 作者简介:王立(1938—),男,浙江绍兴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栽培生理及组织培养研究。作者单位:王立 曾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 310008)
周明德(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东亚地区办事处,北京100081) 参考文献1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中国茶树栽培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692 浙江农业大学主编.茶树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853 陈叔平主编.种质资源低温保存原理和技术.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354 马缘生主编.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195 支巨振.谈谈顽拗型种子的特点和鉴别.种子世界,1987(1):14—166 王立,杨素娟,王玉书等.茶种质资源室内保存技术研究.茶叶科学,1996;16(1):37—427 郭长根,胡晋,楼锡元.茶籽的超低温(-196℃)贮藏.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1;17(3):243—2478 许宁摘.日本的茶树遗传资源.茶叶文摘,1992(5):179 陶嘉龄,郑光华.种子活力.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06—20710 卢新雄.顽拗型种子的研究现状.种子,1992;57(1):34—36 原稿收到日期:1998—11—09修改稿收到日期:199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