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福建乌龙茶品种资源
发布时间 2009-07-07 浏览 30475 次
园,对每份种质材料进行群体与单株栽培及采制比较试验。九十年代,武夷山市茶科所对遍布武夷山三十六峰的武夷名枞、单枞进行普查和收集保存,并在九曲茶园旧址建立武夷名枞种质资源圃,先后保存乌龙茶种质资源216份,2001年出版的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白 元等编写的《中国茶树品种志》中介绍了54份福建乌龙茶品种资源。目前闽南茶区的乌龙茶生产地安溪县栽植的以铁观音、本山、黄旦、毛蟹4个品种为主,还有奇兰、乌龙、梅占等;永春县以水仙、佛手为主;平和县以奇兰为主;龙海县以本山、梅占为主;惠安县以本山、黄旦为主;诏安县以八仙茶为主;华安县以肉桂、铁观音、黄金桂、肉桂为主。闽北茶区的乌龙茶主产县(市)武夷山原来多菜茶群体种,现在以水仙、肉桂、丹桂、九龙袍、黄观音等为主;建瓯以水仙、梅占等为主。近些年来,闽中(三明、永安、沙县等)、闽西(龙岩等),闽东(福安、周宁、柘荣等)茶区也开始种植乌龙茶品种发展乌龙茶生产。这些新茶区多栽植铁观音与近几年省茶科所选育的丹桂、九龙袍、黄观音、茗科1号等优质乌龙茶新品种。二、福建乌龙茶优良品种的选育研究福建茶叶科技人员和茶农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选育出一批优质的乌龙茶新品种。目前,福建省已通过审(认)定的国家级乌龙茶品种有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水仙、大叶乌龙、梅占、八仙茶等8个;已通过审定的省级乌龙茶良种有佛手、肉桂、白芽奇兰、杏仁茶、凤圆春、黄奇、朝阳、悦茗香、丹桂、九龙袍、黄观音、茗科1号、春兰等共13个。还有一批优质乌龙茶新品系正在品比与区域试验之中。武夷山茶科所从众多的武夷名枞、单枞中筛选出大红袍、小红袍、半天妖、白牡丹、金观音、金锁匙、石乳、天游香、月中桂、石观音、老君眉、瓜子金、金丁香、金凤凰、银凤凰、金鸡公、石乳香等18个武夷名枞。可望从中选育出优质的乌龙茶新品种在茶区推广应用。由于乌龙茶品质与品种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茶农特别重视良种的推广种植,福建乌龙茶区的良种普及率都在90%以上。三、福建乌龙茶品种的主要性状研究(一)农艺性状研究七十年代以来,福建省茶科所、安溪县茶科所和武夷山等对福建乌龙茶品种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现将各品种(系)的树型、树姿、叶片性状、芽梢性状、芽期等主要农艺性状列于表1。表1 福建乌龙茶品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一鉴表品种名称 原产地 树 型 树 姿 叶类 叶 形 叶色 一芽三叶百 芽 重 芽叶茸毛 芽 期 产量(kg)梅 占 安溪县 小乔木 直 立 中叶 长椭圆 深绿 103.0 较少 中 生 200以上毛 蟹 安溪县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 68.5 多 中 生 200以上铁观音 安溪县 灌 木 开 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 60.5 较少 晚 生 100以上黄 旦 安溪县 小乔木 较直立 中叶 椭圆或倒披针 黄绿 112.0 较少 早 生 150左右水 仙 建 阳 小乔木 半开张 大叶 长椭圆或椭圆 深绿 44.0 多 晚 生 150以上本 山 安溪县 灌 木 开 张 中叶 椭圆或长椭圆 绿 75.0 少 中 生 100以上大叶乌龙 安溪县 灌 木 开 张 中叶 椭圆或倒卵圆 深绿 86.0 少 中 生 153以上八仙茶 诏 安 小乔木 半开张 大叶 长椭圆 黄绿 少 特早生 200以上肉 桂 武夷山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 深绿 53.0 少 晚生 150以上佛 手 安 溪 灌 木 开 张 大叶 长卵圆 绿或黄绿 147.0 较少 中生 150以上悦茗香 福建省茶科所 小乔木 灌 木 中叶 近倒卵圆 深绿 60.0 少 中生 150以上黄 奇 福建省茶科所 小乔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绿 65.0 少 早生 150以上朝 阳 福建省茶科所 灌 木 小乔木 直立 长椭圆 紫绿 75.0 少 早生 200以上白芽奇兰 平和县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 深绿 139.0 尚多 晚生 130以上丹 桂 福建省茶科所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或绿 66.0 少 早生 200以上黄观音 福建省茶科所 小乔木 半开张 中叶 椭圆或长椭圆 黄绿 58.0 少 早生 200以上九龙袍 福建省茶科所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 83.0 少 晚生 200左右茗科1号 福建省茶科所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 50.0 少 早生 200以上春 兰 福建省茶科所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 58.0 少 早生 130以上风圆春 安溪县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 148.8 少 晚生 130以上杏仁茶 安溪县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 139.6 少 晚生 150以上大红袍 武夷山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 41.0 尚多 晚生 100以上铁罗汉 武夷山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或椭圆 深绿 42.0 较少 中生 200以上白鸡冠 武夷山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或椭圆 黄白 57.0 少 晚生 100以上水金龟 武夷山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 绿 较少 晚生 130以上品种名称 原产地 树 型 树 姿 叶类 叶 形 叶色 一芽三叶百 芽 重 芽叶茸毛 芽 期 产量(kg)半天妖 武夷山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或椭圆 深绿或绿 少 晚生 150以上武 夷白牡丹 武夷山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或椭圆 紫绿 较少 晚生 150以上武夷金桂 武夷山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卵 圆 绿 164.0 较少 晚生 130以上金锁匙 武夷山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卵 圆 绿 少 中生 200以上北 斗 武夷山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绿 较少 中生 200以上白瑞香 武夷山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绿 较少 中生 200以上大 红 安 溪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卵 圆或椭圆 绿 60.0 较小 中生 130以上白毛猴 安 溪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绿 57.0 多 中生 130左右白奇兰 安 溪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或椭圆 浅绿或黄绿 73.5 少 中生 70以上竹叶奇兰 安 溪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 绿 65.0 少 中生 130以上西 坪白牡丹 安 溪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 52.1 较少 中生 100左右安溪白茶 安 溪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或椭圆 黄绿或绿 52.5 少 早生 70左右苦 味白牡丹 安 溪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绿 65.3 少 早生 130左右金黄面奇 兰 安 溪 小乔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或椭圆 深绿 61.0 较少 中生 130左右桃 仁 安 溪 灌 木 较直立 中叶 卵 圆或椭圆 绿 45.0 少 中生 70左右皱面吉 安 溪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 60.0 少 中生 150左右黑 旦 安 溪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 深绿 75.0 少 中生 150以上崎 种 安 溪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 65.8 较少 中生 150以上歌乐茶 福 鼎 小乔木 半开张 大叶 椭 圆 深绿 80.0 较多 早生 200以上矮脚乌龙 建 瓯 灌 木 开 张 小叶 椭圆或近倒披针 深绿或绿 28.0 少 中生 100左右慢奇兰 安 溪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椭圆 深绿 45.0 少 晚生 130以上慢乌龙 安 溪 灌 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或椭圆 深绿 65.1 较少 晚生 130以上金凤凰 武夷山茶科所 小乔木 较直立 中叶 卵圆形 绿 少 中生 150以上金牡丹 福建省茶科所 灌 木 较直立 中叶 椭 圆 绿 70.9 少 早生 150左右金玫瑰 福建省茶科所 小乔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绿 78.0 少 早生 150以上瑞 香 福建省茶科所 小乔木 较直立 中叶 长椭圆 黄绿 94.0 少 中生 300以上玉 龙 福建省茶科所 小乔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 暗黄绿 102.4 中 迟生 300以上科 旦 安溪茶科所 小乔木 较直立 中叶 椭圆 绿 63.7 较少 早生 150以上春桃香 福建省茶科所 灌木 半开张 中叶 椭圆 绿 53.0 少 早生 150以上黄玫瑰 福建省茶科所 小乔木 半开张 中叶 长椭圆或椭圆 绿 51.1 少 早生 200以上紫牡丹 福建省茶科所 灌木 半开张 中叶 椭 圆 深绿 54.0 少 早生 150以上(二)主要生化成分研究1、福建乌龙茶良种鲜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列于表2。表二 福建主要乌龙茶良种的生化成分含量品

  种 氨基酸总量(%) 儿茶素总量(%) 茶多酚总量(%) 咖啡碱(%)梅

  占 3.6 18.1 27.5 4.4毛

  蟹 3.0 15.8 20.11 4.1铁 观 音 3.6 12.2 22.1 4.1黄

  旦 4.6 10.5 14.7 3.3水

  仙 2.6 16.5 25.1 4.1本

  山 1.6 10.7 19.8 3.4大叶乌龙 4.2 12.3 21.4 4.2八 仙 茶 1.7 20.8 26.2 4.3肉

  桂 4.6 14.6 22.7 3.8佛

  手 2.2 20.6 34.3 4.3悦 茗 香 2.6 13.5 23.4 3.0黄

  奇 3.5 18.4 32.8 5.2朝

  阳 2.2 28.0 5.0丹

  桂 1.5 9.4 31.4 黄 观 音 2.3 12.6 27.3 3.5九 龙 袍 1.9 9.9 37.6 春

  兰 1.9 8.8 24.2 茗科1号 2.3 15.1 27.2 3.7凤 圆 春 3.1 33.9 4.6杏 仁 茶 2.8 32.5 4.7金 牡 丹 2.3 30.8 4.2金 玫 瑰 2.8 28.5 4.4春 桃 香 2.5 31.2 4.9黄 玫 瑰 3.4 26.7 3.8紫 牡 丹 2.7 26.8 4.1科

  旦 2.6 29.6 3.6大

  红 3.5 15.2 24.4 4.1白 毛 猴 2.9 31.3 4.3白 奇 兰 2.4 31.3 3.9竹叶奇兰 3.0 31.3 4.8西坪白牡丹 3.0 31.1 5.2安溪白茶 2.7 29.4 3.4苦味白牡丹 3.0 30.9 4.8金面奇兰 2.4 30.5 5.1桃

  仁 3.1 18.1 24.9 5.4皱 面 吉 2.8 28.4 4.5崎

  种 2.3 34.0 4.5矮脚乌龙 3.1 13.8 19.6 5.7慢 奇 兰 3.3 26.7 4.2慢 乌 龙 2.2 32.6 4.1大 红 袍 3.3 18.2 24.8 4.2铁 罗 汉 2.9 29.7 3.7白 鸡 冠 3.5 28.2 2.9水 金 龟 2.3 28.8 3.9半 天 妖 3.6 30.5 3.7武夷白牡丹 2.5 29.9 4.4武夷金桂 4.7 27.4 3.5金锁匙 2.4 32.4 3.6北

  斗 2.3 32.3 3.8白 瑞 香 4.7 22.3 3.4鲜叶的内含物是乌龙茶的香气与滋味的物质基础,从表2中可见,氨基酸含量2%以上的有24个品种、3%以上的有21个品种总共有45个品种;茶多酚含量在20%以上达23个、30%以上达19个,总共有42个品种。2、福建省乌龙茶良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福建省茶科所在乌龙茶新品种比较试验中,对各品种春梢一芽二叶鲜叶进行蒸青固样,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见表3。表3 品比区各品种鲜叶游离氨基酸含量(mg/100g)品 种 春 兰 玉 龙 九龙袍 丹 桂 瑞 香 肉 桂 306 毛 蟹 黄 旦 铁观音 —X ±S 占总重%茶氨基酸天门冬氨酸 1309.37 1254.01 1309.37 1092.11 1127.58 1132.07 1376.07 1117.35 1126.16 1169.51 1201.36 ±101.40 69.37苏氨酸 62.39 59.36 62.39 49.91 56.92 54.43 72.19 50.59 63.24 62.20 57.36 ±6.69 3.43谷氨酸 9.32 18.09 9.32 14.83 15.85 17.75 12.89 23.36 46.99 78.09 24.65 ±21.68 1.42丝氨酸 248.39 213.54 248.39 190.64 191.06 194.47 271.03 174.98 284.68 228.73 224.59 ±37.54 12.97甘氨酸 3.15 4.03 3.15 3.21 3.45 3.37 3.89 2.82 3.25 3.98 3.43 ±0.41 0.20丙氨酸 22.84 21.57 22.83 16.07 20.29 18.78 29.33 17.69 22.89 23.28 21.56 ±3.69 1.24胱氨酸 18.22 12.61 18.21 9.93 8.54 8.61 10.61 9.68 8.49 10.98 11.59 ±3.72 0.67缬草氨酸 8.22 10.66 8.22 21.30 9.99 5.01 9.11 12.39 6.21 8.63 10.05 ±4.41 0.58甲硫氨酸 8.97 10.44 8.97 8.29 7.65 6.72 8.13 10.78 7.54 9.09 8.65 ±1.26 0.50异亮氨酸 5.79 4.78 5.79 4.97 3.79 3.07 4.24 3.73 4.72 4.65 4.55 ±0.87 0.26亮氨酸 7.13 6.06 7.13 5.77 4.06 3.10 4.07 3.78 4.08 4.69 4.99 ±1.44 0.29酪氨酸 5.54 5.41 5.54 5.57 3.83 2.21 3.03 2.81 4.39 3.71 4.20 ±1.27 0.24苯丙氨酸 3.43 2.89 3.43 2.96 2.02 1.64 2.12 1.54 1.59 1.43 2.31 ±0.80 0.13赖氨酸 5.88 6.58 5.54 5.14 3.68 3.84 5.89 2.82 3.82 4.78 4.80 ±1.31 0.28组氨酸 5.54 12.37 5.08 5.14 5.99 4.62 10.92 2.95 9.31 9.67 7.16 ±3.14 0.41精氨酸 137.22 407.15 137.22 103.90 81.88 70.88 224.57 48.96 106.54 74.78 139.28 ±106.30 8.04总 量 1861.40 2049.51 1854.58 1539.74 1546.50 1531.37 2048.09 1486.23 1703.90 1697.90 1731.93 ±212.51 茶叶中的氨基酸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化合物,如谷氨基酸、丙氨酸具有花香。氨基酸也是茶叶滋味成分。氨基酸含量高的滋味较鲜爽。由表3可以看出,乌龙茶品种游离氨基酸总量中,以茶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最多,占69.37%;其次是谷氨酸,占12.97%;第三位是精氨酸,占8.04%,第四位是苏氨酸,占3.43%;第五位是丝氨酸,占1.42%;第六位是丙氨酸,占1.24%;其余氨基酸含量都在1%以下。高产型乌龙茶品种——毛蟹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与花香关系密切的谷氨酸、丙氨酸和苯丙氨酸等的含量,比其他高香优质型的乌龙茶品种低,说明茶树品种鲜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多少与乌龙茶的品质关系密切。3、福建乌龙茶良种鲜叶儿茶素含量与组成分析福建省茶科所在乌龙茶新品种比较试验中,对各品种春梢一芽二叶鲜叶进行蒸青固样,测定儿茶素含量与组成,结果见表4。表4 各品种春梢鲜叶儿茶素及其组成含量项目品种 儿茶素(mg/g) (L-EGC)(mg/g) DL-GC(mg/g) L-EC(mg/g) L-EGCG(mg/g) L-ECG(mg/g) 儿茶素品质指数春 兰 88.17 3.854 0.907 2.945 17.506 4.330 566.58玉 龙 104.161 6.213 1.390 2.279 20.340 6.049 424.74九龙袍 99.427 4.876 1.814 3.001 22.758 5.568 580.93丹 桂 93.600 4.090 1.330 2.723 21.924 6.049 683.94瑞 香 94.692 3.461 1.149 2.001 19.090 5.980 724.36肉 桂 121.279 7.472 2.055 3.612 26.843 7.561 460.04306 93.964 6.135 1.451 2.334 18.423 3.162 351.83毛 蟹 119.458 7.472 2.782 3.835 23.091 7.425 408.40黄 旦 85.587 4.326 1.814 2.501 19.340 5.155 566.23铁观音 91.050 5.899 1.269 3.501 23.341 6.668 508.73308 87.673 4.719 0.967 2.945 13.758 6.942 650.56—X ±S 97.639±12.736 5.320±1.404 1.539±0.547 1.880±0.588 21.492±2.803 1.899±1.321 注:根据程启坤教授提出的“儿茶素品质指数”与绿茶品质关系密切。从表4可以看出,儿茶素品质指数也可以明显地反映出乌龙茶各品种品质的大体趋势。新选春兰、308、九龙袍、丹桂、瑞香与肉桂、黄旦、铁观音等品种的儿茶素品质指数较高,其乌龙茶品质也较优;新选玉龙、毛蟹和新选307的儿茶素品质指数较低,其乌龙茶品质也相应较差。4、福建乌龙茶良种的香气成分分析福建省茶科所在乌龙茶新品种比较试验中,对各品种采摘三叶鲜叶固样和成品茶,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游小青采用气相色谱仪和色一质联用仪对香气挥发油进行检测,鲜叶共检出40种组分,其中以香叶醇的含量最高。其次为橙花叔醇、芳樟醇、β——此罗酮+(乙)——茉莉酮;成品茶中共检出67种组分,其中以橙花叔醇的含量最高,其次为α——法呢烯、β——紫罗酮+(乙)——茉莉酮和二羟海葵内脂等八类挥发油组分是乌龙茶的特征香气组分。四、福建乌龙茶品种的鲜叶形态解剖结构华南农业大学严学成教授对安溪乌龙茶品种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进行光学显微与电子显微观察,发现适制乌龙茶的品种,如铁观音、水仙、黄旦等的叶片下表皮具有分泌功能的腺鳞结构。并对乌龙茶品种不同叶位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从第3片叶往下,叶的总厚度减少,类胡萝卜素增加,此种现象表明叶子趋向衰老,叶绿体也随着衰老退化。随着叶绿体衰老退化,类胡萝卜素增加,尤以β——胡萝卜素增加显著,在加工过程中分解成具香气的酮醛类物质。适制乌龙茶的品种可溶性糖含较高,成茶带甜香味。五、福建乌龙茶品种的染色体核型国内有关学者对福建乌龙茶品种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染色体核型属2A类型的有铁观音、水仙;属2B类型的有奇兰、红佛、本山、赤叶奇兰、大叶乌龙、毛蟹、梅占等。六、福建乌龙茶品种的酯酶同工酶福建省茶科所,对81份福建茶树品种资源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共检出12条酶带,其中有两条酶带仅在乌龙茶种质中出现,这可能是乌龙茶种质酯酶同工酶的特征酶带。参考文献:1、白 元等 中国茶树品种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2、叶乃兴等 福建茶树品种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福建茶叶

  

   1997(1)3、庄国霖等 乌龙茶茶树品种研究的进展

  

   福建茶叶

  

   1994(1)4、陈荣冰等 高香优质乌龙茶新品种选育研究初报 茶叶科学技术

   1995(4)5、陈德华等 武夷名枞选育进展情况

  

   福建茶叶

  

   1997(1)6、张天福等 福建乌龙茶

  福建科技出版社 1990.17、严学成

  茶树形态结构与品质鉴定

  农业出版社

   1990.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