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强国正在复兴--从长期匮乏到供需丰盈 从千年专卖到市场经济
发布时间 2009-08-18 浏览 24985 次
茶叶担负着共和国的重托,共和国亟需进口的战略物资和外汇,很大一部分要依赖于茶叶的出口创汇。

于观亭说,鉴于茶叶的短缺和重要的政治价值,在1984年之前,新中国的茶叶政策延续着自唐以来长达千年的榷茶专卖制度。新中国的茶叶政策曾经多次变化,但是基本原则从来没有改变过,“保证边销,积极扩大出口,适当增加内销”。边销茶,牵系着边疆稳定;外贸茶,事关出口创汇,茶叶等农副土特产是新中国早期出口创汇的主要依托;在富余的情况下,尽量多保留一部分茶叶,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国家的重视和重点扶持,促进新中国早期茶事业飞速发展。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茶园,发出“今后要在山坡上多多开辟茶园”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一股开山种茶热潮。于观亭说,“现在的万亩茶园,多数都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

1984年,国务院颁发国发74号文件,决定放开内外销的统管政策,有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于观亭说,“虽然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茶叶出口才正式放开,但是,这个政策的出台,终止了延续千年的茶叶专卖制度,一个新的茶叶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寄托在茶叶身上的政治使命,更多地被其经济职能代替,茶叶也从“国之重器”演变为“民之饮品”。相应地,茶叶体系也从大一统,走向了多元化发展。更多民间因素的介入,让茶产业实现了“平民化”,回归到更加开阔的发展平台。

企业创新:繁荣的动力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梦想,企业、行业也有自己的梦想。施云清说,“六十年来,茶人的梦想,就是促进国家的发展、行业的复兴,获得与实力相当的国际发言权。”

梦想照耀着现实,政府机构、茶人、社团和企业,在各自的范围内,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成为各种不懈创新的连接点和枢纽。在创新的驱动下,在生产技术、管理、市场推广等方面,中国茶企60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实现机械化和工业化大生产,实现茶叶评级的标准化,是中国茶叶自19世纪以来的梦想。在清朝后期的洋务运动中,茶叶机械化生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机械制茶在晚清并没有形成主导地位。建国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52年至1957年,压资订机获得大力推广,中国推出了史无前例的拼装号码茶,茶叶实现了初步机械化和标准化。后来虽然遭遇波折,但是,机械化大生产和标准化已经不可逆转地确定下来。

20世纪90年代之前,企业营销依赖政府指标,进批差率和批零差率分别限定在17%、25%。1984年放开之后,企业营销突然重要起来,随之诞生了多种样式的营销新模式。于观亭说,“刚刚放开时,判断茶叶企业的实力和盈亏,只需问问营销人员比率就可以知道大概了。”

经过不断探索,茶产业正在形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发展模式。

茶文化:新时代的根基

中国的茶叶产量到底能有多大潜力?于观亭说,“根据2008年茶园面积160万公顷计算,产量可达150万吨至200万吨,而实际产量只有124万吨,还有很大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增加市场需求是发掘生产潜能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另一方面,茶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进入了效益发展期。施云清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任务,中国茶产业已经从追求数量过渡到追求质量阶段。更细一点划分,按照面积、产量、出口、创汇和效益的发展次序来评判,现在茶产业已经进入了提高效益阶段。”

建国之初或者较早时期,茶叶是唯一的主流饮料;现在,茶叶面临多种饮料的竞争。拓展竞争市场,提高行业效益,茶文化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必须依赖茶文化的推广。某资深茶人说,“与以往的时代相比,‘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新时代茶业生命力的根基所在。”

20世纪80年代末期,茶界举办的文化活动开始活跃起来。自此,茶文化开始蓬勃发展,如今,茶文化及其载体已经成为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着茶事业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消费不再是纯粹的物质消耗,已经发展为符号消费。茶文化,为茶叶增添了富有意义的符号价值,为新时代茶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在未来的岁月中,茶文化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施云清的观点,代表着多数茶人的共同心声,“一个真正的茶叶强国,正在承前启后地出现在茶叶的发源地。”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