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一)中国茶艺美学的形成发展
发布时间 2009-08-27 浏览 33473 次
古的佳句,使阵阵茶香飘散至今。所谓“器之美”,是指茶的美色,需要有相应的器具,才能衬托得更加诱人。唐代陆羽《茶经》就记录了采茶、制茶工具十五种,加工、煎饮用具二十四种。唐诗中以茶具为吟咏对象的佳作也不少,如皮日休和陆龟蒙唱和的《茶中杂咏》各有十首。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掘出的全套茶具,因原是皇家用品,不仅制做精美,材质也十分昂贵。这批茶具呈现出的豪华之美,成为一个时代气象的代表。在唐以后,对茶具创新、崇尚,对茶具美感追求,不断放射出奇异的光彩。所谓“饮之美”,是指饮茶过程包含的美。古人的饮茶过程,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艺术”。无论是备茶、备器,还是烧水、投茶,无论是激搅、育华,还是闻香、品味,每一个细节都是一种美的追求,美的享受,都具有隽永的魅力。特别是唐人吕温记述的三月三时把原有的“曲水流觞”活动,“议以茶酌而代焉”,“微文觉清思”,更是潇洒自如地发掘出茶的深层次美。
  以上所述“四美”,虽是各个时代的共同追求,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各自的个性和特色。唐代陆羽《茶经》谈到品茶者“宜精行俭德之人”,追求人格美和朴拙美,所以,在茶艺方面展示出一种空灵的、超然脱俗的美学境界。宋代斗茶风气盛行,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斗茶,二是行茶令,三是茶百戏,形成千姿百态、名目繁多、各具特色的茶技艺。因此,讲究茶技艺之美,成为一时之胜。明代,贵为王爷的朱权失意后不得不寄情田园山水,著《茶谱》以自适,却又胸怀“开千古茗饮之宗”的志向,其在茶艺美中所寻求的是慰藉壮志难酬的心灵。这种心态,构成了明代流行一时的以超然物外为审美取向的茶艺美学。清代,以市民为主体消费群体的茶馆大盛,在世俗的喧闹和大众的推动下,以俗趣为体现的审美取向又使茶艺美学实现着转型。而在近现代,由于时代的风雷激荡,除极少数文人崇尚旧时的美学取向,茶艺更多的流向于崇实。近20多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转型,中国茶艺美学中原有的积极、健康的审美取向得到弘扬,茶艺美学走向多元化,也为世界各地所关注。这些,大体是中国茶艺美学发生发展的主线和路径。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