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需要一种执着精神
“袁隆平院士,是我很敬佩的一位德高望重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做茶叶研究的其实和水稻研究很相似,都是农业范畴,都是搞农业科技现代化。想在农业领域出成果,不深入田间是不行的,想逃避烈烈炎日是不行的,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科技创新需要一种吃苦精神。当前我国科技人员老龄化,年轻科技工作者要担当重任,继承吃苦的精神。要想有科技成果,还想午觉多睡会儿是搞不出什么的成果的。袁隆平是一个榜样,科技是需要执着的,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俞学文有点激动。
陈宗懋院士认为,科技创新是各项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程度。首先就是要重视无性系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其次要重视现代化无公害清洁生产。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茶业信息体系,使科研单位快速、方便地了解茶叶生产、销售、海内外市场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销售企业更容易了解和得到科技信息,促进科研面向产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国家农业科研院所旨在以科研来推动农业的发展,与企业密切嫁接。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今农业科研院所的部分科技人员只会“纸上谈兵”、“高高在上”,不会下地种田的情况很正常。很多冠以硕士、博士、教授、博导名头的农业学者,缺乏对社会、对国情、对农业政策的起码了解。有些农业科研人员对于二十四节气都不了解,只满足于做一些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执,信口开河,做了很多对社会发展并无多少益处的“空头学问”。
俞学文认为,科技工作者踏踏实实搞科技,科研院所也踏踏实实,农业科技才有希望。只讲理论性不结合实践,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让企业难以承受,部分国家级科研院所服务性缺乏服务性理念,还带有官僚性的色彩,这是很要命的东西。科研院所要有服务的理念,要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行业,不要整天高高在上,让与之嫁接的企业老跟着后面跑,要主动找企业进行嫁接,进行科研成果推广。
而中国茶业的症结也正在这里,俞学文有感而发。
“中国七万家茶企的年总产值,竟只相当于立顿一家”,这是2009年中国茶叶博览会上最热闹的一条新闻。2008年,立顿茶业年产值约23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茶产业产值总共仅300亿元人民币。
面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历史遗产,面对“七万茶企总产值,只相当立顿一家”的事实,有识之士在思索......
作为世界茶叶的原产地,中国茶文化为何不敌日本“茶道”?作为第一个将茶卖到世界各地的国家,中国茶为何不如斯里兰卡茶叫好?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制茶传统的国家,中国茶商业为何不如英国立顿茶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