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红土壤茶园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亚热带雨林区,其中广东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广西的西南部,福建、台湾的南部及云南西南部等低山和丘陵上最为集中,发我国著名的莲花山、云开山、十万大山及南岭山区等都有大片大片的赤红土型宜茶土壤。这类宜茶土早在唐代以前就已开发种茶,在《茶经》中已有记述。
在赤红土上种的茶树,主要用来生产红茶及乌龙茶等,其中著名的有“粤红”、“滇红”、“凤凰水仙”等,而且赤红土也是我国许多野生大茶树生长的重要地方,是我国宝贵的宜茶土壤之一。
赤红土型茶土是在南亚热带湿润条件下形成的,在其成土过程中富铝化和脱硅化作用比红壤要强烈,铝大量富集,铁进一步氧化,剖面中常有一层“赤红”色的心土层,淋溶作用强烈,盐基迁移率高,两极分化严重,盐基只有1-2me/100克土饱和度只有10-30%,酸性强、PH4-5.5,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磷、钾含量低,有机质分解快。茶园施用磷、钾、镁及微量元素,对改善茶叶品质有明显效果。
(6)砖红壤型茶园土
砖红壤型茶园土坟要分布在我国海南省和广东省的雷州半岛,云南的西双版纳,台湾的南部及广西十万大山南麓的东兴一带,地处热带雨林区,是我国华南茶区主要宜茶土壤资源,也是生产红碎茶的重要基地。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主要出自砖红壤型宜茶土之土。
砖红壤宜茶土是在热带高温湿条件下形成的,母质的富铝化和脱硅作用比赤红土更为强烈,质地粘重,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体。并含有三水铝石和赤铁矿。盐基饱和度低,一般只有20%以下,酸性强,PH为4.5-5.0铝、铁高,钙钾镁低,两极分化极为明显,缺镁常常成为茶树生长的障碍因子之一。母质对砖红壤宜茶土的成土圾重要影响,在酸性岩上发育的砖红壤,心土一般呈黄棕色或淡棕色,含沙达30-50%,土性好,是种茶的上土;而石灰岩和基性岩发育的砖红壤,心土一般呈砖红色,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50-80%,土埸板结,通透性差,是种茶下土;而硅质岩发育的砖红壤,含沙率高达60-70%,透性好,但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是种茶中土。
砖红壤宜茶土冲刷严重,淋溶强度大,矿质营养元素高不平衡,加强水土保持季平衡施肥管理,对于在红砖红壤上种茶至关重要。
(7)酸性紫色土型茶园土
酸性紫色土型宜茶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湖南、江西丘陵,浙西及福建省的浦城、三明以西和龙岩地区丘陵盆地上。属非地带性隐域型宜茶土。它主要是在酸性紫色砂页岩、紫砂岩和紫色页岩上发育而成,土体呈紫红色或棕紫色,酸性反应,PH5.5-6.5,土壤肥活,养份含量高,质地壤性,沙粘比约为1:1,是茶树生长的好土壤。据湖南省茶叶学研究所研究,紫色板页岩上风化而成的壤质紫色土,由于物理性质好,养分含量丰富,无论是茶树长势,还是茶叶产质都比红壤要好。据福建农学院用“铁观音”在红壤、紫色土和赤红土上进行品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紫色土上生长的铁观音品质最好。所,酸性紫色土型宜茶土壤是我国高产优质茶的重要土壤资源之一。
(8)湖土型茶园土
除山地、丘陵以外,在江南的一些河相、湖相的冲积平原上也有大量的宜茶土壤分布。这种土壤主要是河、湖、海的冲积物,在长期淋溶后逐步发育而成的酸性潮土型宜茶土。由于冲积物和地形不同,土壤性质差异很大,质地沙、粘不等。这种宜茶土一般较肥沃,土层深厚,水分条件好,但盐基含量高,PH值大,地下水位高,根病多,常有湿害,加上生态条件不如高山,因此,茶叶品质差。如我国著名的武夷山乌龙茶,产于山由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品质明显优于洲茶,所谓洲茶就是指潮土上生产的茶叶,但潮土茶园一般离村近,管理精细,肥料多,通过改土,一般极易获得高产。
总之,我国宜茶土壤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肥力不等,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必须因土制宜,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各种土壤的优势,用好、管好、保护好各种宜茶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