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传统独特的手工制茶技艺
发布时间 2009-05-19 浏览 23133 次
迟迟不敢“下手”,待到顶层的叶尖全部开面时,整丛茶差不多都老了,若是打雷大雨时,更是不可掉以轻心。所以说是否合采,要看茶丛外侧和内侧之鲜叶。这当然不是指用采茶机采的茶丛。

  采摘很讲究手法。先里后外,先下后上,逐枝逐杆,这样才不会落下青叶,形成滥丛。采时用食指靠住,然后用拇指按住掰下,既不准折下“鸡腿”(老梗)、鱼叶,又不能拽拉成散叶。

  开青要有悟性。茶青挑回厂,要立即摊开日晒,茶农俗叫“倒青”。要把青叶一筛筛团开,动作要迅速利索。掌握了窍门的做青人两手持筛就那么一转,一团青叶就均匀摊开了,实在是高!上世纪60年代,水帘洞已成为大厂,做青设一个“二手”,2个“三手”。“开山”不久,当大队干部的黄耀鸿因公卸去“二手”行脚,2个“三手”都想上“二手”。老青师傅陈远水不动声色,翌日见一拨“大帮货”到,即开声叫道:“二手”来开青!2个“三手”呆了一会,名叫黄贤清的站到青弧前,把青开出了,另一个小名叫“豪咕”因不会开青,无奈只好原地再作“三手”。此事成了时人谈资。

  开青不但要匀,而且要快,否则前面晒出的茶青“倒”了,后面的还在青孤中,就乱套了。

  “倒青”就是鲜活挺立的叶子经晒后趴下,这是一种形象的叫法,学名当叫萎凋。“倒青”是否适中,即要看形,还要看色,还要视茶叶品种和茶叶长势。做青深藏玄机。茶叶经晒、晾后,入青间,进入关键的“走水”阶段,学名叫发酵。乌龙茶的为半发酵茶,准确地称作“部分发酵”,“三红七绿”形成就在此间。这时不但摇青吃力,还有技巧,否则青摇不转,还会撒落地上。做青阶段“走水”快了怎么办?茶青不“起色”、“还阳”有什么招?旧时的师傅只叫“下手”、“帮青”去怎么做,而不讲其中的原由。聪明的人,会从中悟出道理;愚笨者,只听指使卖力气,因而往往升不了级,一辈子当不了师傅。做青时长七八或十来个小时,青师傅时刻在看青。青叶变则做法变,气候温度变则另施招。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品种,而采用对策。如谚语中的“勤肉桂,懒水仙”,就是相对而言:肉桂要多摇多作,水仙则多静放。至于“顽皮(固)乌龙”,下手要偏重些。这些好讲做作,靠经验把握。

  做青更难的是如何把一天中十几拨的茶青,做到可连续炒揉,这中间窍门是如何调节发酵速度。方法当然很多,如有多摇多做,有静放不做或少做,有“倒堆”促“来”,有摊放“停走(水)”,有加炭钵温提,有开门散热,等等。所以说,师傅不但要会“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还要会“见”炒青是艰苦难事。红得发紫的炒锅,高达200多度,一不留神,手触到锅,那块肉就熬白了。炒青人那双手要耐得高温,抓住发烫的茶青,起落翻转,一刻都不能走神。

炒青也要会“看青用手”。水走不透的茶青,则要“吊手”,把青叶提起抖落,以散水气;若遇“离水”(脱水现象)的茶青,手按紧茶青翻转,曰“闲手”。这种绝活,常人难以为之,所以采茶工中,只有少数敢上青灶,其他人只有卖力揉茶。古云“进了师傅门,修行看个人”。

  手工制作的两炒两接,加上使用的是编有“十”字的揉茶筛,所以手工制品茶不但条索紧致,而且具蜻蜓头、螺丝尾、蛙皮点、三节尾。

  焙茶试温要“跟着感觉走”。旧时焙茶试温既没有温度计,更没有红外线测温仪,只靠焙师们的一双手、一对眼。手指靠紧焙笼,眼睛近视笼中茶叶,感觉有了就下手。温度高了,加层细灰;温度低了,把灰括薄,或用焙刀开火。看去就这么简单,做焙师不知反复感觉了多少次,摸索了多少年,才练就用手眼测温、用木刀调温。没有经验切不可随意为之,烧了茶叶事小,烧了房子则事大。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