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设施的完善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村里一班人针对山多地少的现实,决定把发展特色经济,强抓劳务输出作为该乡发展的两大支柱来培育。芦溪人曾经有制作安茶的历史,而安茶作为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一种半发酵茶,在广东、香港、东南亚一带被尊为“圣茶”,为此,村里约请懂得传统制作的老艺人出山,开班授课,乡领导带队前往广东销售。结果,一批精明的农民恢复了安茶老字号,孙义顺安茶厂、江南春安茶厂相继兴建成功,安茶制作在全村风靡,目前,茶叶亩效益从原来的400元飙升到1000元。同时,村里通过阳光培训、建立劳务输出站等形式,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集约效益,村里每年都召开外出务工能人座谈会,通过能人帮带的形式,在深圳、北京形成了芦溪务工群落,目前,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达到52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40%以上。特色农业和劳务经济很快鼓起了农民的钱袋, 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农民的口袋里有钱了,经济也好了。村里针对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比较缺乏的情况,并配合祁门县旅游发展的形势,决定恢复芦溪傩舞演出。傩,是古代驱逐疫鬼的仪式,傩舞就是举行傩祭仪式的一种舞蹈。芦溪傩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人称之为“平安舞”,又叫“地戏”。乡村两级出资,购买了服装,请来老艺人教唱。很快的一个芦溪傩舞队就成立了。现在,在黄山市、祁门县的民间艺术节和红茶节上都可以看到芦溪傩舞队的风采。中央电视台“徽州行”栏目曾来这里拍制,在CCTV—4频道播出。同时由于芦溪以前水运发达,农民舞龙舟也是拿手好戏,这几年来,村里也成立了芦溪龙舟队,购买了新的龙舟,对青壮年劳力进行培训。现在,每到端午节期间,在阊江河面上总可以看到芦溪龙舟队矫健的身影,为祁门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一份亮丽色彩。现在,村里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我市“百村千幢工程”实施的大好时机,对全村的古民宅、古祠堂进行全面登记整理,并采取保护性开发,兴建了芦溪村休闲广场,并结合倒湖水面旅游开发,准备大干一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