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马公司总经理王文礼介绍说,公司的追溯体系涵盖采青、杀青、揉青(捻)、晒青、做青等粗加工至入库的10个环节,以及毛茶流白、企业收购入库、归推、捡梗、拼配、检测、包装等全过程,并可反映种植品种、种植地水土环境、农药化肥使用等信息。“这些信息都记录在电脑中。每一包茶叶从茶园到加工直至包装成袋,都有案可查。”
公司副总经理林荣溪说,正是受益于质量追溯制度,公司迅速发展,出口量在三年内扩大了一倍。
据悉,安溪铁观音在种植环节中普遍执行GIP标准,比绿色无公害标准的要求更高更严。全过程质量跟踪管理,并建立产品召回制度,与国际先进农产品质量管理模式接轨,使安溪铁观音在国内外市场始终保持强势的品牌效应。
目前,经营安溪铁观音的理想茶行在全国的连锁店超过200家,八马公司的加盟店达到300多家,铁观音集团的加盟店更已接近400家。
茶乡科学发展
质量追溯管控机制,这张“王牌”不仅让茶商驰骋茶市,也助力安溪茶农发家致富。在感德、虎邱、祥华、剑斗等茶乡,茶农人均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
感德镇龙通村出产的茶叶曾因重金属烯土含量超标,被买家退货。于是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学习华虹的联作机制,又结合自身情况做了创新。他们改变茶商与茶农“点对点”互相捆绑的产销方式,合作社从茶商和茶农的身份中脱离出来,负责农事记录、技术指导、提供农药和肥料、推介茶叶等。作为管理者角色,合作社真正做到“合中有分”,让茶农与茶商实现自由交易;又做到“分中有合”,保证了茶叶质量、卫生、安全。
如今,龙通村出产的茶叶,全部过了检测关。村里3000多人口,人均收入1万多元。制茶能手李文清虽然只有8亩茶园,但因为茶叶品质好,仅秋茶一季收入就达到5万多元,加上收购茶青加工所得,一季总收入超过8万元。
目前,安溪已有100多个茶叶合作社。合作社在肥料、农药、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统一的服务,杜绝禁用农药进入茶园,为可追溯机制的落地提供了肥沃而坚实的土壤。
此外,在交易忙碌的“中国茶都” ,茶农卖茶也开始实行实名制,即在交易凭证上登记个人信息、交易量、单价等,出现质量问题时,执法人员可依据档案进行产地倒查,追溯到家,追查到人。
好机制还需要好“推手”。安溪县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合作,在当地建成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字号茶检中心,检测能力处于国内同类检验机构的领先水平。同时,积极出台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为质量追溯管控机制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虎邱镇镇长陈仲平带记者来到满眼翠绿的茶山,他说,镇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坡度超过25度的山上,严禁开垦茶园,确保“山头戴帽”(生长森林),以涵养水源,使茶山永续利用、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