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起点很高吗?
发布时间 2010-01-28 浏览 25802 次
一套极端苛酷的武门礼法,那你就得无条件执行;再如作为幕府霸主的足利义满,要修建一座专供其隐居的金阁寺,那你得不折不扣地照办才行;其后另一位幕府霸主足利义政,要另建一座银阁寺,那你亦得不折不扣地完成。再如当年威慑岛国的幕府政权首领丰田秀吉,有一次,他决定在京都的北野神社所在处,举办一场近千座席的北野大茶会,其豪奢程度那是空前所未有的,比如特地择定在北野神殿内,设计一座用黄金打造的组合式茶室,金墙壁,金屋顶,就连茶道具也悉皆是饰以金子的,其中仅是一只茶罐,就价值40万石大米!你且瞧瞧罢,其穷奢极侈的豪华实施竟驾乎天皇宫廷之上!以此斗富于皇族,炫耀于世人!这表明在丰臣秀吉这类武士集团霸主的眼中,茶道是什么?无非是掂在他们掌上的玩物,敷在他们脸上的金粉。至于依附于他们门下的那些茶头、茶师呢,则被看作是任由他们摆布的棋子,任由他们驱使的家奴而已。若是稍不顺从,稍有差失,则立刻予以或则驱逐之,或则诛杀之!这在日本茶道史上,确乎屡见不鲜矣。且看下述一二尖锐的史证罢。

史证之一,上述那场北野大茶会,本是由丰臣秀吉和千利休合作举办而成的。这个在日本茶坛上鼎鼎有名的千利休,只不过是丰臣秀吉门下的一名茶头。尽管他侍奉主子十载岁月,从60岁一直侍奉到了70岁,尽管像北野大茶会这样规模空前的巨大工程,他总算操办得还比较顺利,未获罪名,可谓万幸。不过他不时仍诚惶诚恐,只怕万一不慎有失,后果不堪设想。果不其然,后来千利休在给大德寺修建金毛阁这座山门时,该寺为了表达谢意,特地为之镌刻一尊木雕肖像作为纪念,就安设在这座山门之上。这件事却惹怒其主子丰臣秀吉,认为这是对于主人的大不敬。终于因了这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遂即命其剖腹自杀。这就是千利休最后罹蒙的惨绝之结局!

史证之二,昔日在被世称誉的“利休之哲”中,有一位成就卓著的大弟子,名叫古田织布。在千利休去世之后,他即接替之而继续待奉丰臣秀吉这个极其残暴的主子。据史料称,其主子明令他须奉行武士风格的茶道,而摒弃于千利休倡导的那套平民式茶法,对此古田织布惟有俯首听命,全然遵从主子的意愿而推行一套武士茶风,就连择用的茶碗,都截然不同:千利休欣赏形态平稳,色彩匀称,或黛黑色,或砖红色的茶碗,此碗称作窑乐茶碗;而古田织布却与之相反,他欣赏的是形态拙陋,色彩混杂,黑、白、黄、绿、褐色兼而用之,此碗即以织布茶碗而名之。古田织布先后侍奉两个主子,先是侍奉丰臣秀吉,其后则是侍奉另一个主子丰臣秀忠。由于他深谙茶道文化,并且独具特色,竟享有“天下第一茶人”之称。然而却不知何处得罪了主子,最后竟以“通敌行为”之罪名,终于在丰臣秀忠的威逼之下而剖腹自杀,其悲惨的结局竟跟千利休的遭遇如出一辙。

上述史证,皆非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的历史。这证明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步,并非如滕军教授所论述的那样,说是它具有什么“从精神文化起步这一特点”。试问,袭用所谓“精神文化”这种抽象的、模糊的日本文化术语,就堪以掩盖得了、抹煞得了真实的历史么?殊不知,历史从来就不是从抽象概念中而进行演绎的,它自有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逻辑并演绎秩序。所以,鉴于上述,应当说,当初日本茶道压根儿就不是从什么“精神文化起步”的,而且在那些独霸天下的武士集团及其幕府政权的刀光剑影下起步的,并且历久犹被笼罩在武士道精神的阴影下,这就不能不给日本茶道文化带来某些或有形或无形的消极因素。由斯观之,关于日本茶道文化的起点之评价,如何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呢?就是说,该给它打上高分呢,还是不该给它打上高分呢?本来嘛,该是由日本茶坛去探讨的一个茶史问题,用不着咱们来烦这个神。而就我个人来说,对于这类问题非但不曾有过接触,而且即使偶尔有所接触,通常则亦不会引起任何参与探讨的兴趣,更不会发表什么批评意见。但这回却是例外,只因滕军教授的这本《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是在我国出版发行的,它所面对的中国读者,尤其是我国茶界的青年读者。那么,这会在我国茶坛发生何种舆论影响并舆论导向呢?它在我国茶界所起的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呢?对此,我作为一位中国公民,一位中国茶人,作为我国出版界并茶界的一位离休老人,则当然不能无动于衷,更没有权力袖手旁观,听之任之。于是乎这才着手撰写读评的拙作,不揣冒昧地发表对于此书的读后感怀,包括某些批评意见。至于论说得正确与否,这却不是我本人所能判断得了的,而只能由读者诸君鉴识之,并且恳请滕军教授予以赐教,以期彼此之间取得共识。因此,面对上述的几点设问,我在这里不能不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管见,这就是:鉴于当初日本茶道是在武士集团势力,亦即在幕府政权势力的绝对操控之下并驱策之下才得以起步,并得以形成的,而且更还历久被武士道精神所渗透,所污染,因而应当说,日本茶道文化的起点断断乎不可能是很高的;若从文化价值的取向上评价,则历史只会给它打上一个偏低的得分。——请且想想罢,这难道不是全然合乎逻辑、合乎史证的评价么?

当然,日本武士道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于今已然不复存在,因而昔日日本茶道与日本武士道两者合流的怪状,于今亦已然不复存在。然而就观念形态的层面来说,则武士精神的残余影响之阴影,却仍未在当今日本的社会生活中,包括在茶道文化生活中彻底消失。这就叫作阴魂不散罢。

最后,请允许我在这里直言不讳地说,滕军教授毫不留有余地地作出所谓日本茶文化是“从精神文化起步”的,因而它的“起点是很高的”这番论断,试问,她这是在愚弄别人,还是在愚弄自己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