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与有机茶开发
发布时间 2010-02-01 浏览 27027 次
国茶树主要害虫种群演替规律、生活史及其综合防治措施。而短中期的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较有效地控制其发生与发展;在化学防治上提出20多种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超低量的喷雾法省药省水,节省防治成本。同时农业、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取得成效,近年苏云杆菌、白僵菌、昆虫病毒已在茶园大面积推广应用,既解决了生产中实际问题,降低成本与农残,又保障了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

  第四,茶叶生产机械化的普及应用。进入70年代后,绿茶初精制机械、萎凋槽和红碎茶机具研制成功,使大宗红绿茶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茶叶品质,增加了出口市场竞争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珠茶炒干机实用有效,荣获国家发明奖。近年在茶园管理、修剪、采茶机械化的研究推广,以及计算机被应用在茶机上的试验成功,使我国茶叶生产机械化又进入一新阶段,上了新台阶。

  第五,茶树的综合利用与基础性研究进展较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对茶籽油与饼渣的利用,以及茶皂素TS-80乳化剂在纤维板上应用研究效果显著。从茶叶提取的抗氧化剂成功并在食品及医药中应用,居界领先地位。茶叶研究所现各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先后开展的茶叶生物化学和茶树生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茶叶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茶树组培幼苗与细胞悬浮培养成功等许多先导技术研究,把茶叶科技引向深入。

  2、我国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正视我国茶叶生产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在茶业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较多,除了茶叶“税赋较重”及“管理体制”等老问题没有解决外,当前茶叶产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可归纳如下:

  2.1改革茶叶落后的生产方式,走茶业产业化经营路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彻底扭转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茶叶供不应求的矛盾。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种植、加工、经营、管理非常分散造成了茶园基础的衰退、单产低、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加工分散造成了规模小、设备陈旧,资金实力弱,劳动生产率低;经营分散使得没有规模经营效益和竞争力,产品假冒制伪时有发生,茶叶行业缺少有实力的企业,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的能力减弱,先进的技术、科技成果得不到应用。只有改变这种落后的茶叶生产方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才能提高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茶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和茶场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社会化服务手段,将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大市场联接起来。

实现茶业产业化,首先龙头企业是核心。“龙头”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持龙头企业要坚持以下标准:a.要求规模大,实力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高管理水平;b.要求技术水平高,有新产品开发创新能力;c.有比较强的辐射能力。

  第二、开发优势产品是关键。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为中心,不断开发和创新优势产品,树立新品牌,同时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开发系列产品,保证质量,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力。

  第三、建设生产基地,这是生产优势产品的基地与基础。在解决好生产责任制的前提下,对基地要特别重视和加强技术管理。首先要按照技术规范对基地茶园进行配套农艺技术管理,扩大良种的应用,改善生产、加工设备条件,培训人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四,加大产业化企业的科技含量。与科研部门联姻,产品要有科技含量,不断促进优新技术成果转化,这是企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五,健全服务体系。在茶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搞好全程技术服务工作,以保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衔接与畅通,并从实际需要,协助制定规划,科技开发,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等,要有稳定而宽松的环境,使之不断壮大,保证茶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茶叶产业化实体电由“龙头企业+基地+茶农”共同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妥善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共同发展。

  我国茶叶生产只有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生产才能上规模,经济才能有实力,产品才能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产销衔接和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及对市场风险有承受能力。这不仅有利于面对国际市场,也有利于面对国内市场。

  2.2加强科学技术,提高茶业现代化水平

  A 加快良种选育与良种良法技术推广

  茶叶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益与无性系良种普及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的无性系良种普及率整体水平很低,只占到16%,同时良种选育与繁育手段落后,良种良法技术推广慢,直接影响了茶叶品质提高和茶叶生产发展。因此,根据当前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明确茶树良种目标,以品质为中心,兼顾产量的抗性,提高我国茶树的育种水平;另一方面应对现有茶树良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速繁育推广,提高我国茶园良种化水平,扩大良种茶园面积。

  B 重视茶叶加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我国茶区的茶叶加工大多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建立,也有建国初期建立的茶厂目前仍在使用,多数茶厂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机械老化不配套,场地脏乱,大宗茶制茶工艺粗糙,技术不规范,造成部分茶叶品质下降,细菌等卫生指针超标。不少欧、美茶叶客商也不断提出要求,改善这一现状。我国茶叶生产加工,除了新建的名优茶工厂之外,多数大宗茶加工工艺技术与机械设备陈旧、不配套、工艺老化的加工厂。在茶区逐步建立一定规模的,具有技术规范的且能连续化的大宗茶生产线,提高我国茶叶生产加工的现代化水平,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C 节本增效,大力推进茶园管理机械化进程

  茶园管理作业主要包括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病虫防治、茶树修剪和采茶等方面,这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耗用劳力多、劳动强度大,既费时,工本又大的作业内容,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机械化管理水平较低。尽管近10年来国家农业部狠抓了采茶机械化技术研究与推广,特别是在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四川等省取得了很大成绩,可提高工效10倍以上,降低成本40%,但从全国茶区来看,仍处在示范和推广阶段。因此,今后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加大力度,尽快实现采茶、修剪等各项茶园管理机械化,节本增效,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水平。

  D 提倡病虫害综合治理,解决农药残留问题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控制与管理是近年茶叶外贸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的问题。据欧洲茶叶委员会对1997—1998年度出口欧盟茶叶检测结果,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检出率居各产茶国之首,且有相当一部分超过欧盟标准,其次是印度,越南和我国台湾省。一些茶叶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如欧共体和美国、日本等国都明显地扩大检验的农药种类和大幅度降低茶叶中的农药最高残留量(MRL)。例如,美国对三氯杀螨醇的MRL标准原为45mg/kg,1994年降为不提检出;欧共体过去对茶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MRL标准为3-20mg/kg,现降至0.05-0.1mg/kg,并建议在茶园禁止使用氰戊菊酯农药。这些对我国茶叶出口将构成重大威胁。

  由上述现状与问题,我国茶叶生产今后一方面要加强对茶园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监控,重视茶园害虫综合治理、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同时要抓住机遇,积极研究与开发“有机农业”型的有机(天然)茶叶,将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降低到最低标准,维护和提高我国茶业行业的形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