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红茶饮用法:按花色品
下一主题:煎茶的乐趣
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茶禅典故中没有一个可与“吃茶去”的哲理相比拟,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的《吃茶》(标题为笔者所加)诗可以说为此作了总结: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径山寺的茶会、茶宴应该有一套规范,可惜没有文字记载。千利休创立的日本茶道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规”(和、敬、清、寂)、“七则”(点茶、放炭、茶汤、插花、礼仪、茶具、待客),“七则”是具体方法,“四规”则相对于中国茶德。
“茶德”之说最早见于晚唐刘贞亮(生卒年不详)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茶饮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根据刘贞亮的《茶十德》,日本明惠上人(1173-1232)也提出了日本《茶十德》:
“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息灾,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烦恼消灭,临终不乱。”
比较之下,虽然两者各具特色,但无论广度还是深度,文采还是哲理,后者都不及前者。
当代中国茶德,以著名茶学家庄晚芳(1908—1996)提出的为代表,他于1989年首先总结出“廉、美、和、敬”四字,以后其他专家又提出了大同小异的中国茶德。
可见,日本茶道“四规”相对于中国茶德。“道”比“德”高,笔者以为,将茶饮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称之为“茶德“,说明还没有升华到“道”的境界,这是非常贴切的。而日本茶道则对两者无法区分,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