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市场 三大趋势值得关注
发布时间 2010-02-16 浏览 25808 次
p>

“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由于绿色壁垒影响和品牌问题,尽管我国茶叶出口量一直在增长,但价格却在下降。”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执行副主任王彤指出:我国有众多名茶,但名茶并不等于名牌,茶业强势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我国茶行业发展的障碍。中国茶业要加大名茶转化为名牌的工作力度,关键是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形成中国茶业的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系列。

“但到目前为止,只有今年1月国家商标局首次评定安溪铁观音和天福茶叶为中国驰名商标。我们正与有关部门着手完善这个体系,有望在今年底推出茶叶类的中国名牌。”

茶市场——— 从“单一”走向“多元”

茶馆业发展方兴未艾。茶饮料市场不断壮大。

除直接消费茶叶外,通过对茶叶有效物质的提取,包括茶色素、茶多酚等在内的茶叶提取物正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刘年艳研究员告诉记者:“尽管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增加了近3倍,但现在,我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仅为0.4千克,还不到世界人均0.5千克的消费水平。这也说明,我国的茶叶消费市场蕴涵着无限商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茶产业称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产业的原因之一。”

刘年艳研究员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我国目前有净饮茶人口2.6亿,他们的年人均消费量为1.54千克,如果每人每天沏茶增至三杯,那么他们的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3.28千克;而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即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的话,茶叶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抛开国际市场不算,光国内的茶叶消费也将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任何一个企业只要把国内市场做好,都会创造出一个很大的品牌。”

20年来,中国茶叶市场经受过三次冲击:上个世纪80年代“咖啡的冲击”、90年代初“碳酸饮料、果汁、啤酒的冲击”,以及持续至今的“矿泉水、纯净水的冲击”。尽管经受了三次冲击,但市场最终证明茶还是最佳的天然保健饮料之一,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中,茶被列在第一位。专家指出,每一次冲击,都给茶叶市场带来了一次结构性的调整,同时也给茶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茶馆业发展方兴未艾。近年来,茶馆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带动了茶叶的消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茶馆、茶楼、茶坊等各类茶消费场所已经接近5万家。在广东、重庆和四川等地,茶馆甚至成为地方的一种文化标识。而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大中城市兴起的茶艺馆,越来越为城市消费群体青睐。茶艺馆的兴起,对拉动茶叶消费、扩大市场显示出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传播茶文化、提升茶消费水平,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茶饮料市场不断壮大。近些年,包括旭日升、娃哈哈、康师傅、统一、三得利等在内的知名品牌纷纷涉足茶饮料市场,可口可乐、雀巢等一批外资饮料巨头也先后进入茶饮行业。今年春节后,国内知名的农夫山泉也推出了“农夫茶”系列饮料,给竞争激烈的茶饮料市场注入了新的元素。据悉,茶饮料市场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以简捷、方便的特点吸引了一批消费者,同时也为我国中、低档茶叶找到了一条出路。不过,专家指出,茶饮料业还需要不断加以创新,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

除直接消费茶叶外,通过对茶叶有效物质的提取,包括茶色素、茶多酚等在内的茶叶提取物正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日化领域,以茶为主题的牙膏、香皂、香波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医药领域,由茶多酚制成的药品和保健品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在食品领域,茶油、茶粉、茶糕点、茶糖果、茶餐等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随着科技手段的提升,茶叶将进入更为广泛的领域,茶的魅力还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示。

如今的茶叶早已走出了单纯农作物的范畴,已经形成一个横贯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茶叶景区旅游、茶文化交流以及各种以茶为主题的博览会、文化节等,都将成为未来茶业发展的新亮点。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执行副主任王彤认为,茶叶将是中国与世界进一步增进理解、加强交流的文化桥梁之一,特别是2008年奥运的到来,中国的茶文化和茶礼仪必将得到广泛传播。

链接

我国茶业期待四个突破

“我国是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叶强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刘年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现阶段,我国茶业发展需要突破以下四道坎:

首先是家庭式、小规模、传统化的茶叶产销模式与茶业产业化生产、全球化经营间的矛盾。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茶叶的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缺乏工业化的标准模式。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我国现有130万公顷的茶园面积,产量却只有84万吨;而印度虽然只有90万公顷茶园,但产量却可以达到100万吨。

二是传统而原始的交易方式阻碍了我国茶业发展。茶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要求一定规模的交易市场来推动。而目前,我国的茶叶交易仍是以传统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为主,一家一户经营,不但交易规模小,而且大多还停留在自产自销阶段。

三是我国茶业全球竞争力难以提升,难以应对全球化经营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按全球市场的要求配置资源,开展营销。茶业全球化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全球化经营主体的规模及其对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我国有能力从事出口的大都是国有企业,面临着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

四是现有茶业服务体系不能满足我国茶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需要。在国内,企业发展找不到权威性服务机构提供有效咨询,目前的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茶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服务不能专业化。我国茶业经营主体从总体来说是本土性的,现代服务体系还未能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