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鄣圣茶道表演
下一主题:茶德与法德
唐五代之际的茶书,现多半仅存残卷或辑佚本。晚唐诗人温庭筠于公元860年前后著《采茶录》一卷(一作三卷),大约于北宋时期已佚。《说郛》和《古今图书集成》虽收有《采茶录》,也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共计不足400字。所记为:陆羽辨临岸的南零水、李约汧性辨茶、陆龟蒙嗜茶荈、刘禹锡以茶醒酒、王蒙好茶、刘琨与弟书求真茶。苏廙(一作虞)撰《十六汤品》,大概作于公元900年前后,即唐末或五代十国之初。该书原为苏廙《仙芽传》第九卷中的一篇短文,其后,陶谷将其抽出收入《清异录》卷四中。所论与现在茶汤审评技术有关,内容包括:煎茶以老嫩言者凡三品、注茶以缓急言者凡三品、以茶器之分类言者凡五品、以薪材论者凡五品。"十六汤"的名目为:得一汤、婴儿汤、百寿汤、中汤、断脉汤、大壮汤、富贵汤、秀碧汤、压一汤、缠口汤、减价汤、法律汤、一面汤、宵人汤、贼汤、魔汤。斐汶撰有《茶述》,极力提倡饮茶,斥责“多饮令人体虚病风”的无稽之谈,论说茶性清,茶味洁,有涤烦、致和之功效,百服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其功效至数十年而后显。可惜,《茶述》一书已佚,今仅清陆廷灿《续茶经》中收有《茶述》之序文。而毋煚不喜饮茶,乃作《代茶余序》,错误地认为饮茶有害人体,劝人少饮。此外,唐温从云、段之分撰《补茶事》十数节,皎然撰《茶诀》一篇,五代后蜀毛文锡撰有《茶谱》,亦均已亡佚。
饮茶习俗,由混沌向文明的嬗变,走过了数千年的曲折路程,终于在唐代演出了生动的“话剧”。唐代的茶书编撰,从草创走向理智,开启了随后千年来的宏大规模,从而成为中国茶书史上有声有色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