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炭疽病
发布时间 2010-04-03 浏览 23334 次
:油茶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是由核菌纲、球壳目、疗痤霉科、小丛壳属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病菌的无性世代为茶刺盘孢菌,主要以无性孢子侵染。分生孢子单胞、长椭圆形,12-24×4-6微米。有性世代子囊壳黑色,略长圆形,散生,半埋生在寄主组织内,直径86-189.2×111.8-197.8微米。子囊无色,棍棒状,子囊孢子8个,单胞,无色或淡色,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15.27×5.67微米。炭疽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菌丝在10℃时开始生长,38℃停止,最适温度为28℃。

发病规律:油茶炭疽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病芽、病蕾、枯花、病果、果柄或病枝上越冬。第二年春,当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或昆虫传播,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潜育期5-17天。一般每年4月初开始发病,先是危害嫩叶、嫩梢。5月中旬至6月病菌侵染果实,8-9月落果最多。10月间为害花蕾,使病蕾脱落。病害发生和蔓延与温、湿度有关。当旬平均温度达到20℃,相对湿度达86%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0℃,相对湿度88%时,出现发病高峰;夏秋间降雨次数和持续时间与病害扩展蔓延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雨日长,雨量大的年份,病害严重,反之则轻。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率,一般来说,低山高于高山,阳坡高于阴坡,山脚高于山顶,林缘高于林内,成林高于幼林。油茶林间种不当,发病期氮肥施得过多,常常会加重病情。油茶不同品种类型抗病力不同,小叶油茶、攸县油茶抗病性强;普通油茶易感病,紫红果比青皮果抗病。

防治方法:油茶炭疽病发病时间长,侵染来源广,受害部位多,危害面积大,必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坚持数年,才能收到预期防效。

(1)油茶林内查清历史病株,在冬、春挖去另行补种。重病区或在轻病区内的重病株,结合油茶复壮修剪,清除病枝、病叶、枯梢、病果和病蕾,最大限度减少初侵染来源。

(2)油茶林密度不宜过大,使通风透光,降低林内湿度。若要间种,需选择矮杆作物,忌用高杆作物,以此造就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发病期不宜多施氮肥,应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3)早春新梢生长后,喷洒1%波尔多液保护。5-9月果病盛发期,可选用75%百菌清10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或20%三环唑600倍液喷雾。

(4)新发展油茶林地区,应选育或推广抗病品种。如攸县油茶或普通油茶中的丰产高抗优株。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