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带去的红茶,就是中国正山小种。这位英国皇后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泡一杯正山小种,因此正山小种成为珍品。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将茶引入上流社会,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当时的奢侈品,在成为“下午茶”主角的同时,也逐渐演化出一种“下午茶”文化形态。
(英国 二战时期女性贵族 下午茶)
小种红茶流传到闽东各县,演化创新形成工夫茶,其工艺成形年代大概为道光末至咸丰间(1850—1861年)。正山小种的加工工艺是鲜叶加工复杂,毛茶加工简单,而工夫红茶则相反,简化了鲜叶加工,对毛茶加工大下工夫,因此称为工夫红茶。工夫红茶在福建经历史淘汰最终形成三大闽红工夫,包括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19世纪闽红工夫崛起,深得国外茶叶市场的欢迎,红茶利润十分可观。同一时期,工夫茶工艺流传到安徽,形成而今著名的祁门工夫红茶,我国其他南方茶区也积极生产工夫红茶,形成了多种工夫红茶并存,争奇斗艳的局面。
红茶技术的泄密
正山小种繁荣到18世纪初叶,大批的传教士及贸易商追根溯源来到“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桐木,进行考察及传教,并根据桐木原住民方言称“正山小种”为乌茶的这一语音,将原来的武夷谐音〈BOHEA〉改为BLACK TEA,取乌者黑色之意。(现桐木原住民仍称红茶为乌茶),由于他们的到来也从此揭开了武夷山保护区桐木物种基因库神秘的面纱。
中国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大行其道后,世界对武夷茶的需求大增,19世纪红茶生产由福建扩散至南方各产茶区,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世界红茶需求。当时为购置中国红茶,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1834年,英国政府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垄断贸易权,东印度公司同时丧失了茶叶进口垄断权,自行生产茶叶便成了这个贸易巨头的主要目标。他们把目光转移到有茶树生长的印度,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一方面派人培养印度当地幼苗,另一方面派人到中国收集茶种子、茶树苗秘密带到印度种植。东印度公司对华派遣的“间谍”是英国植物学家福钧。他在武夷山其间,不仅打听到一些茶道的秘密,还了解到了使绿茶变成红茶的过程。福钧在离开中国时,将武夷山偷来的茶树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里,登上了开往印度的轮船。在航海过程中,茶树种子发了芽。船到了加尔各答,这些茶苗就交到了其雇主东印度公司的手上。福钧还雇佣了8名中国茶工到印度,透过这些人的帮忙,东印度公司最终完全掌握了制作红茶的秘方。
从中国引种的茶树虽然获得成功,但是印度试制红茶成功的决定因素,是成功地改植了印度土生茶树。几年后东印度公司完全掌握了种茶和制茶的知识和技术,从此印度的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跃升,世界的茶叶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