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痴”刘国英
发布时间 2010-05-08 浏览 24387 次
户都以种茶、制茶为业。农民是最实际的,不管多好的新技术、新品种,他们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刘国英制茶工艺一流,同样的茶青原料,一经他手,立即香气四溢,增色不少,茶农信服。而他自己的茶园明摆在那,品种、质量皆高人一筹。他这个科特派本身成了一个示范的样板,村民们看有形、学有样,主动上门求教的很多。刘国英把研究所作为培训场所,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茶叶技术培训班,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生产加工技术进行总结,编写“武夷岩茶生产加工技术教材”分发给大家。在他的潜移默化、悉心指导、示范辐射下,天心村这两年岩茶的产量、品质和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以1999年(刘国英下派前)与2002年对比为例:1999年,茶叶总产量600吨,2002年800吨,提高33.3%;亩产从32.5公斤增加到42.5公斤,提高30.3%;农残检出率从47%下降到12%,无超标出现;从茶叶中增收190万元,人均增收1274元。

  依托研究所为基地,刘国英不仅引导村民科技兴茶,自身也锻炼成长,得到了很大提升,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茶好手和制茶专家。他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区域试验,选育出了武夷山新名丛“204”(金观音)、“304”(丹桂)等,均已通过了省级或国家级验收。

  为了让产出的茶叶卖出好价格,借助研究所这个载体,刘国英这个昔日的农技干部又成了流通能手。他牵头组织了武夷镇岩茶协会,并成立由各主要茶叶厂家组成的民间斗茶赛组委会,从2001年起已成功举办两届民间斗茶赛,岩上茶叶研究所夺得首届茶王赛品种茶王,肉桂、名丛银奖,第二届茶王赛夺得肉桂金奖。他积极走出去,先后到日本及广东、上海等地考察市场,拓展岩茶销路,参加全国各类茶赛和博览会。去年在厦门捧回肉桂五星级茶王和水仙三星级茶王,同年岩上牌武夷肉桂又获得福建名茶奖。值得一提的是,外出拓展市场参加活动全都是自掏腰包,仅去日本参加茶会,就花了4万多元。如果没有自己的经济实体,别说新品种选育、引进区试和改进设备的经费,就是出门的差旅费也成问题。

  刘国英的成功,得益于他的经济实体。记者在采访中欣然发现,“刘国英”现象已悄然在武夷农村涌现,乡镇干部,特别是农技干部在农村投资、开发、创办各种经济实体越来越多,乡镇干部们投资的对象,有的是茶园,有的是竹山,有的是林地,有的是果园,有的是花卉,有的是宾馆酒店……仅刘国英所在的武夷街道,干部们拥有自己的实体或“基地”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据统计,近年来,武夷街道干部陆续拥有自己的“基地”的,包括有名称和无名称的,已注册和未注册的,已有五六十人。

  我们相信,随着大大小小“刘国英”们的成长壮大,武夷山农村面貌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