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德颂
发布时间 2010-05-19 浏览 25572 次
茶德的创始人

  陆羽在传世不朽的经典《茶经》中第一句话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木”两字按照字面解释那就是优质树木了,这样理解似有浅薄之嫌。其实“嘉木”包含了吉庆、幸福的深义,如果这样理解“嘉木”就成为象征吉祥、幸福的树木了,从广义上讲,就孕育了茶德的内涵。

  茶为深根常绿植物,百年不凋。茶字上为“艹”,中为“人”下为“木”,八十八加艹征兆一零八岁。王象晋《茶谱小序》云:“茶,嘉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茶,从一之义也。”人们仰之为幸福长寿忠贞不渝的吉祥物。

  陆羽在总结前人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在《茶经》中反复强调茶德的重要意义,希望引起后人的重视。他在“一之源”中说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五之煮”提出了“茶性俭”;在“六之饮”,又提出了“荡昏寐,饮之以茶”。当代茶圣吴觉农解释这句话说:“作者侧重的是把饮茶看作是精神生活的享受,这个观点是十分明显的”。《茶经》在“七之事”引《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南齐世祖皇帝遗诏:慎勿以牲为祭,但设讲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及陆纳任吴兴太守时,谢安来访,仅设茶果。他的侄子私备佳肴珍馐,陆纳说他败坏了清白操守的家风,责打40大板等等史实来说明茗饮能培养人们勤俭朴素不尚奢华的人品。

  陆羽《茶经》在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宗室是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体第十五代家元。“他在论文《(茶经》与我国茶道的历史意义》中详细阐述了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对日本茶道的产生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以及《茶经》从精神到物质给予日本茶道的巨大影响”(《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第2期:《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干宗室》)。

  陆羽的思想是儒释道的混合体,是以儒教为核心。孔子学说的中心是“德”,他企望通过政德和公德来教化人和整个社会。陆羽提出的茶德,目的在于通过饮茶来培育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情操。他不但在著作中突出提出了茶德,而且以茶德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准则。他一生淡泊,不图名利,访茶寻泉,不惮峭壁悬岩,荒榛窟穴,饿了吃点干粮,渴了饮点野泉,晚了借宿山野人家。为人处世“吾日三省吾身”,“天下贤士,半与之游”。《六羡歌》就是他理想、抱负、事业、道路的写照。陆羽是提倡茶德的第一人。

                    中国茶德传播五大洲

  唐代,中国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盛唐时期,日本曾派遣留学僧侣。“通过留唐僧侣,日本也兴起了喝茶的风俗,嵯峨天皇于弦仁六年(815)4月,行幸近江滋贺的韩奇,经过梵释寺时,该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煮茶进献,天皇赐以御冠”(《日中文化交流史》),从此日本开始种茶。

  入宋后,日本高僧荣而来中国,回国后撰《吃茶养生记》倡导饮茶,遂逐渐盛行。南浦禅师也入宋留学九年,得到径山虚堂禅师的嗣法,于文永四年(1267)回国带回七部茶典,其中有一部是刘元甫禅师著的《茶堂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作为茶道真谛。日本茶道宗匠千利体把这四个宇定为茶道“四规”。因此很多著作中都说这四个字是千利休提出来的。抛砖引玉,供大家研究探索。

  中国茶道传播日本后,受到各阶层人士普遍重视,他们要求人们从茶道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自己的品行,推动社会的进步,因而大建茶室、茶馆、岩茶房等,并在学校中开设茶道课。人们评论:日本经济的腾飞,与儒家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千利体十五代后裔千宗室先生高瞻远瞩,胸怀宏大,博学多才,鵾鹏展翅,远涉重洋,足迹遍及五大洲。从1950年起走访了几十个国家,在海外建立了61个茶道同好会,并不惜重金,捐献了十几个茶室。捐赠我国的茶室有:天津商学院的“清风庵”和南开大学的“丰乐庵”。他智慧超群,深思熟虑,提出了“一碗茶中有和平”的博爱精神。他说全世界人民都来饮用这种和平饮料,真正的世界和平就一定能来到。他推进茶德的努力,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们的赏识,巴西、德国、意大利等国曾授与他勋章,我国授与他哲学博士学位。

  在千宗室的推动下,美国创办了茶道学校,门庭若市,报名者络绎不绝,不得不增加班次。韩国的茶道有声有色。新加坡也推崇茶艺,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茶德,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与欢迎,我们相信它必将继续弘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