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道与茶道
发布时间 2010-06-09 浏览 23886 次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也是“和”。在这里,不仅茶道精神要合于儒家中庸之道,而且茶器、茶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更重要的是人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合于礼、合于仁、合于道、合于自然。这才是茶道的“和”。“和”不仅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作为一个茶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要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始终贯注在整个茶道程式中,以“和”为贵,以“和”为美,这样才能得茶中三昧,才能品饮出茶中至味。

2、 道家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琴道意趣影响颇深。道家倡导清静无为,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切都应该遵循自然变化,不要进行任何人为干预和改变。《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又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种大音希声的理念在庄子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人籁尚有人为的成分在里面,地籁仅仅是“众窍”而已,只有天籁纯是自然之声,无相之音,是真正的“大音”。琴的发音机理极其简单,琴弦在琴板上振动就产生了琴音,左手吟猱绰注、右手抹挑勾剔就形成了琴声。这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是天籁。琴的音量并不大,特别是在吟猱时,只有夜深人静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变化和奥秘。但细微中蕴育着恢弘,婉丽中包藏着刚劲,如果我们用心谛听,如奔雷惯耳,如松涛澎湃,宽博宏大,震人心旌,是真正的“大音”,足以振聋发奎,涤荡心志。而这——正是琴道的旨趣所在。

道家的无为思想在茶道中也影响深远。《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饮茶而言道,这个“道”并不是人为造作、规定的,而是自然法则的一种体现。茶道的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冲泡好一碗茶,叶与水的互相交融、感化就构成了一碗茶汤。茶汤的汤色、香气、滋味、气韵都是纯自然的,是自然法则在茶碗里的展示和再现。我们修习茶道,就是要将茶汤中的自然法则充分显示出来,顺茶理,合茶性,通茶道。通过茶事实践,了悟茶汤的真谛,体悟茶中至道。此时没有纷争,没有机心,也没有是非,仅仅是为了冲泡好一碗茶汤而已。这是真正的无为——茶道的无为。

3、 佛家的影响

佛家对琴道影响很大,尤以禅宗的影响最为广博和深刻。宋成玉磵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瞥然有省,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可谓深得琴中三昧。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为标榜,讲求当下承当,脱落语言思维藩篱,也就是所谓的“顿悟”。顿悟是建立在岁月磨砺的基础上的,也是就“理入”和“修证”要结合。就琴道而言,没有数十年的操缦工夫,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是很难探究中华琴道幽玄的,也就谈不上顿悟了。可以这样认为,禅宗是中华琴道的“弦外之音”。

禅宗对茶道的影响也是如此。禅宗论茶,有“茶禅一味”的说法,据说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流传东瀛。在这里,禅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禅味,茶禅互参,禅茶不二,成为我们体悟至道的方便法门。茶人饮茶也如同古代的禅师参禅一样,最害怕心有所执,最忌讳“着相”。如果我们过分沉湎于茶汤的色、香、味、气韵这“四相”的话,最容易在“茶海”里迷失,甚至有“走火入魔”的危险。只有空掉茶汤“四相”,才能够真正“因茶入道”。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