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壤管理
1、浅耕除草 转换茶园要精耕细作,勤除杂草。但是,当常规茶园土壤已转换成肥沃松软、杂草稀少、树冠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时,可采用减耕或免耕技术措施。
2、铺草覆盖 茶园行间铺草覆盖对抑制杂草生长,保水、保土、保肥、调节温度,培养土壤生物群,增强土壤生物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环境质量等有明显作用。覆盖草料以绿肥、稻草、作物秸秆等为佳,覆盖厚度为5—10厘米,每亩用草料1500公斤以上。
3、种植绿肥 幼龄茶园和更新改造后的茶园,树冠覆盖度小,行间空隙大,对未进行行间覆盖的茶园宜种植绿肥,既可改善茶园小气候,又可增加茶园有机肥肥源。绿肥种植可高杆、矮杆、匍匐品种混种,也可单独种植;分春夏秋冬季播种,品种以大叶猪屎豆、爬地兰、飞机草、紫穗槐、木豆、紫云英、苕子、苜蓿、肥田萝卜、箭舌豌豆等为优。
4、放养生物 茶园放养蚯蚓等生物可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与肥力。放养食虫生物可减轻病虫危害,达到以虫治虫目的。
5、施肥管理 追肥和施基肥是茶树正常生长发育和收获优质鲜叶原料的基本条件,施用的肥料应按有机茶园施肥准则允许施用的肥料,如堆(沤)肥、畜禽粪便、饼肥、泥炭、腐殖酸盐、动物残体或制品、绿肥、草肥、菌肥、有机茶类专用肥、天然矿物肥和矿产品、氨基酸叶面肥等经无公害化处理的无污染肥料。严禁使用化学氮肥、化学钾肥、化学磷肥、化学复合肥、化学叶面肥、城市垃圾、工厂及城市废水等已污染的有机肥料。
四、病虫防治 宜采用保护茶园群落结构来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的各项技术措施来实现;宜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加强茶园栽培管理;采用适当的物理防治技术,有条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严禁使用化学农药,确保茶园不受化学农药污染。茶园除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外,而且严禁使用化学除草剂、化学增效剂、土壤改良剂和使用被污染的水灌溉茶园等,确保茶园无公害。
五、生态建设 完善隔离带、防风林、遮阴树、护坡树、路边树、沟边树、山边树等树木种植和边角地绿肥种植以及茶园水利系统、道路网、山塘水库等建设的配套和完善。
六、环境整治 按有机茶基地建设质量标准要求整治茶园内及周边环境质量,使常规茶园转换成符合质量的有机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