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龙井,吃茶去
发布时间 2009-05-29 浏览 23405 次
人所说:“汹汹乎如涧风之发清吹,浩浩乎如青空之行白”。“轻烟细沫蔼然浮,爽气淡烟风雨秋”。这时热水水汽袅袅上腾,龙井茶香随之弥漫开来。细细啜时,“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尽可得茶中真,个中三昧矣。龙井泉泡龙井茶,那真是人生难得的享受!

  济生兄家向北百米,即是西湖龙井茶的发源地和核心茶区——老龙井御茶园。这里山姿绰约,树影扶疏,茶园青青,泉水汩汩,满眼皆是风景。济生兄告诉我,这里原有胡公庙。抬眼层峦叠嶂,人行其中,如在井中,很难走,故叫龙井。我听后,及至读到明代天顺七年谢辅写的《龙井感应碑记》时,使我进一步了解了龙井名称的由来。碑曰:“钱塘西行一舍许,有胜地曰龙井。群山环护,奇石行立。如奔如扑,如趋如伏,如龙翔,如凤舞,扶舆磅礴而郁积,世传谓有龙宅其中,故名曰龙井”。

  站在老龙井潭边,济生兄指着潭壁上“老龙井”石刻,说,这是苏东坡的手迹。我想起明代张岱所说:“南山上下有两龙井,上为老龙井。一泓寒碧,清冽异常。……其地产茶,逐为两山绝品”。袁宏道也说:“龙井泉既甘澄,石复秀润,泠泠可爱”。紧接着济生兄用竹竿在泉水中轻轻一搅,待水波平静后,水面上就出现了像头发丝那样的水纹线,缓缓漂移,把水面一分为二,这就是俗称的“龙须”了,我们深深地叹服造化的神奇。

  北宋元佑四年(1089),苏东坡知杭州。是年岁末,他得知有位叫南屏谦师者,“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于是十二月二十七日,东坡特地去拜访,南屏谦师听说苏知州驾到,“远来设茶”,十分欢洽。苏东坡作诗云:“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东坡有意读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东坡先生还与辩才法师等在老龙井留下了大量品茶唱和诗,成为千古佳话。

  相传清乾隆帝六下江南,四次到龙井采茶品茗。并将龙井茶列为贡茶。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甲午朔日,乾隆帝第三次南巡杭州,畅游龙井,并在老龙井品茶。他所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云:“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龙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出,笑我依然文字禅”。那十八颗御茶树,至今仍苍翠欲滴,生机勃勃。

  据说毛主席也喜好饮茶,而且精于品茶。他最爱的茶,就是西湖龙井。毛主席生前40多次来杭州小住或考察,多次来西湖龙井采茶品茶。有一次,当看到一杯用虎跑泉活水煮泡的龙井茶清香四溢时,轻轻啜了一小口说:“虎跑水泡龙井茶,天下一绝”。2003年4月12日在龙井新落成了“毛泽东采茶处”纪念碑和“宽佘亭”。

  济生兄还告诉我们,2006年下半年,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也特地来老龙井品茗。

  明代写《玉簪记》、《节孝记》的著名戏曲家,藏书家高濂也精于茶事。他写过一篇记在三生石旁盛夏月夜品茗的风雅往事,寄情于月光山色之间,得茶禅之味而超逸绝尘,颇为出色。他说:“止僻景幽,云深境寂。松阴树色,蔽日张空。人罕游赏。炎天月夜,煮茗烹泉,与禅僧诗友分席相对,觅句赓歌,谈禅说偈。满空孤月,露浥清辉;四野轻风,树分凉影。岂俨人在冰壶,直欲谈空玉宇。寥寥岩壑,境是仙都最胜处矣!忽听山头鹤唳,溪上云生,便欲驾我仙去。俗抱尘心,萧然冰释,恐朝来去此,是即再生五浊欲界”。

  归来时,在老龙井的石径上,济生兄还告诉我们,真正的龙井茶,饮过后,慢慢地会从齿中流出一种淡淡的甜味。此时,我也觉得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甜味,淡淡的,很淡淡的,渐渐至无味,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这不正是“茶外之茶,味外之味”么!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