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茶人王旭烽
发布时间 2010-07-17 浏览 24254 次
,同我遍历浙江省,引我能过茶区,慷慨让我挑选几株茶树中的优良品种。我已经命令栽入适当的箱子内,使之不致枯萎。”

茶就这样脱离了中国本土。

如果没有马嘎尔尼,便没有后来作为世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的印度。

谁料到200年后的中国茶变成另一种样子“出口转内销”了。恰逢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之时,质量参差、品牌混乱、出口疲软、假冒伪劣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使洋茶长驱直入。然而几年过去了,茶叶市场的潮起潮落,经历了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茶的品质也上去了。西湖之畔的茶楼里,人们依然爱喝绿茶:龙井、碧螺春;也喝红茶铁观音、祁门红茶。那个风靡一时的“立顿”退到了后面,成为千种茶万种茶中间的一种,但茶人为捍卫国茶的那种精神并未远去。

茶救茶人

当然,茶人并非茶农,也非茶商,说得确切些,茶人是一种精神。智慧的,内敛的,平和善良的,“茶禅一味”的说法便是与东方哲学结了缘。

王旭烽是个激情的人,但看上去却是与绿茶一样平和。若是让她动了情,她会锲而不舍地热衷于一件事。2001年从春天到秋天的日子里,女茶人为一件事深深苦恼。遇到谁都想说同一句话:大家帮帮她吧,买她的茶叶

这个“她”叫张晓红,是一个换了两次肾都没能成功的女茶人。

张晓红的先生黄佳仁是台胞。如果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男人的身份台商,沾个商字总是与钱为伍;女士曾是墅园茶艺馆的老板,那是杭州最早的私人茶艺馆。听上去郎才(财)女貌,很得志,很般配,也很有钱。8年前他们有缘相逢于广州,结识于茶。

“我可以坐下来和你们谈谈吗?”他手里握着两只小茶蛊,好像是为自己的唐突尴尬,有点手足无措,也有点不好意思。

张晓红本来是与小姐妹在闲谈,突然地跑出一个异乡人,她也有点不适应。但是他们就这样开始了最早的交往。当时的张晓红有很稳定的工作,钱不算多,但作为单身女子的花销也绰绰有余了;黄佳仁家住台北,当时服务于阳盟香港贸易公司,经济自然是没有问题。爱情不需要理由,共坠爱河的日子就像是长了脚,飞快地逝去。这时,公司要派她去南京工作,她却辞职与他喜结良缘。不久,晓红只身回到杭州开起了茶艺馆。谁能知道病魔找上了她,得了尿毒症,要靠血透维持生命。于是很快就把刚刚鼓起来的腰包挤瘪了。

第一次换肾失败,第二次,是老父亲献出了自己的肾,又失败了。在肾移植的过程中,茶界、朋友、省对台办公室和新闻媒体都伸出了友谊之手。可是对于张晓红来说,一周3次血透,每月8000元的支出,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茶艺馆早就倒闭了,黄佳仁为晓红的医疗费用四处寻找新的商机,张晓红自己却失去了活下去的愿望。王旭烽因此奔走呼吁,别出心裁地义卖自己新近出版的《瑞草之国》,将那份书款捐给了张晓红。钱虽然不多,但却可解一时之急;更主要的是新闻播出去了,总会有更多的人来相助。这个世界总是好人多。很快,浙江江山市的副市长何蔚萍牵线,江山茶人刘林山援手,让张晓红以江山绿牡丹的杭州总代理身份,出现在第二届西湖博览会上———以茶叶拯救茶人

江山绿牡丹是近年新起的一个品牌,高山有机茶,形好,色翠,味香醇,但却如养在深山人不知,需要打响知名度,这件事最合适让张晓红做。这样,张晓红有了安身立业之地,生活有了来路,事业也有了方向,张晓红与绿牡丹成了一对互惠互利的组合。

我见过张晓红,年轻、漂亮、落落大方,是那种典型的杭州姑娘。如今每隔一天就要血透一次,她两只手臂已惨不忍睹,插针的静脉血管破裂,一个一个乌青发紫的包鼓突而起,右手臂的静脉已经不能承担换血的功能。

旭烽说,我的父亲死于尿毒症,所以我了解张晓红,也理解张晓红。

其实物质与精神对处于困境的人是一样宝贵的。有时并不在于捐出多少钱,有时候一句话就将一个人的灵魂唤醒,一句话就会将一个人的自杀念头打消。对张晓红来说,活下去是意志力。王旭烽为救张晓红,对每个朋友说:

帮帮她吧,买她的绿牡丹!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