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茶肆分成很多层次,以适应不同的消费者,一般作为饮茶之所的茶楼茶店,顾客中""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当时称此为""挂牌儿""。有的茶肆,""本非以茶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时称""人情茶肆"",有的""专是五好打聚处,亦有诸行借工卖会人会聚行老"",时称""市买""。再有一些茶肆, 专门是士大夫期朋会友的约会场所, 著名的如""蹴球茶坊""。""蒋检阅茶肆""等。还有一种称为""
花茶坊""的茶楼,楼上专门安著妓女,诱客名为茶坊,实为色情场所。""绣茶""的艺术是宫廷内的秘玩。据南宋周密的《乾淳风时记》中记载,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贡第一纲茶就列了宫中,此茶的包装很精美,共有百夸,都是用雀舌水芽所造。据说,一只可冲泡几盏。大概是太珍贵的缘故,一般舍不得饮用,所以一种只供观赏的玩茶艺术就产生了。这种绣茶方法,据周密记载为""禁中大庆会,则用大镀憋,以五色韵果簇龙凤,谓之绣茶,不过悦目。亦有专其工者,外人罕见""。另一种称为""漏影春""的玩茶艺术,是先观赏,后品尝。""漏影春""的玩法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到宋代时,已作为一种较为时髦的茶饮方式。宋代陶谷《清异录》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种做法: 《清异录》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种做法:""漏影春法, 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绣茶"" 和""漏影春""是以干茶为主的造型艺术,相对于此, ""斗茶""和""分茶""则是一种
茶叶冲泡艺术。""斗茶""是一种
茶叶品质的相互比较方法,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它最早是应用于贡茶的选送和市场价格品位的竞争。一个""斗""字,已经概括了这种活动的激烈程度,因而""斗茶""也被称为""茗战""。""斗茶""对
茶叶品质的要求,在蔡襄的《茶录》中已有完整的记述。茶色:""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 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茶味:""主于甘滑"",""水泉不丹能损茶味""。斗茶对器具的要求也很高。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汤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如果说""斗茶""有浓得的功利色彩的话,那么""分茶""就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分茶""亦称""茶百戏""、""汤戏""。宋代陶谷在《清异录》中这样描述""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杨万里有一首《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 诗, 也详细地记述了""分茶""的种种妙境。诗中称:""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善于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许多善于变化的书画来,从这些碗中图案里,观赏者和创作者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当然,有的时候,独自一人,用分茶来排遣一下心中的郁结,并不刻意追求其中的诗文画面,心绪随着""碧云""悠悠,也是一种极好的享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诗曰""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指的就是这种分茶排忧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