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海:一把紫砂壶“装”尽诗书画
发布时间 2013-02-02 浏览 25444 次
感兴趣,愿意出高价收买。“那块砚台是从湖北荆门文化市场淘的,说是出自清初年间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之手,自己没有特别在意,只当做一块普通的砚台把玩。”沈志海说,价格上的反差令他十分震惊。

  后来砚台被证实是仿制的,但这次经历令沈志海印象深刻,他开始认真考虑紫砂壶的收藏道路。“紫砂壶并不仅是一件喝茶的器具,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把紫砂壶上涵盖了诗、书、画、篆刻等多种艺术。”在收集紫砂壶的同时,沈志海自学了书法和绘画,对紫砂文化的理解不断加深。

  为学习收藏知识,沈志海广泛收集有关紫砂的书籍,认真研读。沈志海曾发现了一套1500多元的台湾出版的紫砂壶的著作,没犹豫就把书买了下来。到1990年左右,沈志海已经收集到了很多图书馆都少有的书。这些书籍成为沈志海迅速提高鉴别水平的得力助手,使之逐渐成为紫砂壶收藏中的知名鉴赏家。

  不吝共赏紫砂风华

  在沈志海众多的紫砂壶中,一把直径约25厘米的松鼠葡萄壶特别显眼。雕刻在壶面上的松鼠和葡萄,惟妙惟肖,令人过目难忘。

  说起这把壶的来历,沈志海仍然有些激动。原来,在1989年冬季,沈志海经友人得知,在济宁泗水县一位农民家中,有把尺寸很大的松鼠葡萄壶,制作工艺非常精致,初步判定是工艺大师朱可心的作品。沈志海听完朋友的描述后,当即买了张车票赶到了泗水。

  “村民要价5000元,我只带了4000元。无论怎么讲,对方就是不肯降价。”沈志海说,交谈中,他注意到村民的大衣非常破旧,自己穿的是刚花1300多元买的貂皮大衣。于是,沈志海脱掉大衣就套在了村民身上。村民的妻子看出沈志海的诚意后,也一起劝说丈夫。最终沈志海用身上的所有现金和一件貂皮大衣换回了这把松鼠葡萄壶。

  “年轻的时候,收集紫砂壶到了痴迷的地步。”沈志海说,为了收集到更好的紫砂壶,他经常凌晨三四点跑到文化市场,盯着新出现的宝贝。沈志海收藏紫砂壶也曾遭到家人的反对,但沈志海总能找出理由说服家人。淘回的壶,沈志海都视如生命,舍不得再转手卖出。

  但随着时间的洗礼和阅历的增加,沈志海对待收藏的心态和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现在进入了‘以收藏养收藏’的阶段。不仅购买紫砂壶时更加慎重,很多费劲心思淘回的宝贝,也舍得再交给别人。”沈志海说,进过多年的收藏经历后,他的心态平和了许多。家里经济比较紧张的时候,也会将淘回的紫砂壶转给藏友。近些年,沈志海交流出去的紫砂壶接近四五百把,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

  先“把眼”再投资

  当下,紫砂壶的价格在我国的拍卖行中屡创新高,它的收藏价值吸引着更多的市民加入了紫砂壶收藏队伍,逐渐成为收藏中的翘楚。

  “进入紫砂壶收藏行当,应该先从欣赏壶入手,多到博物馆、文化市场和藏友的家中,观察壶,学习紫砂知识,然后买几把紫砂壶,开始用壶。经过几年的知识沉淀,有了一定眼力之后,最后才能收藏紫砂壶。”沈志海说,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紫砂壶的制作都非常兴盛。每个时代、每个地方的制壶者,都有自己的特色,市民不可贸然进入紫砂壶的收藏行当,以免掉入收藏陷阱。

  “明代中期以前,紫砂壶的底款是通过工艺刀刻印上去的,字体飘逸洒脱。到了明晚期,紫砂壶制作中,开始普遍使用印章,制壶者通过印章将名字印在紫砂壶的底部,字体工整。”沈志海说,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制壶者都会将底款表示得非常清楚,不会出现模糊残缺的情况。署名模糊的紫砂壶,基本可以确定是现代人通过做旧工艺仿制的。

  “收藏紫砂壶,要把‘名家名作’作为主要收藏对象。这些紫砂壶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经济价值,升值空间很大。”沈志海说,虽然艺术大师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市民可以换个角度,收藏艺术大师传承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也会成为传世的珍品。

  沈志海说:“紫砂壶的价格越高,意味着收藏风险越大。无论将收藏作为事业还是爱好,都要控制在可接受的经济范围之内。”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