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斗茶风俗
发布时间 2013-03-12 浏览 38582 次
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沸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杀",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范仲淹在一首诗中曾对斗茶之后输赢双方的表情有过生动地描写: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茗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斗茶风尚远播东瀛

宋代斗茶,可谓风靡全国。从高居于庙堂之上的达官贵人,到行吟于泽畔山边的文人墨客,从策肥御轻的公子哥,到车水卖浆的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

斗茶之盛,为何在宋?这个问题很复杂。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是中国茶叶发展到一个高峰的必然。赵宋一统中原之后,茶叶种植和推广到了史无前例的一个高度和广度。作为一种饮料,茶叶有提神、消食、治病等自然功效,作为谈助、待客的饮品,它又有一种特殊的社会功效。

酒过浓,水过淡,茶叶不浓不淡,恰如其分。

对于上层社会来说,宋代理学兴起,文人士大夫在这种思潮的熏陶下,重视人的内省功夫,通过内心的沉思,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净化。庄严肃穆、澄心静虑地面壁参禅式的斗茶,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心理素质。由于士大夫阶层的推崇,饮茶品茶成为高雅之举。因此,当时将饮茶、品茶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被看做是一种养生术。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有段名言:"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对于下层社会来说,茶叶首先是作为一种饮料进入普通人的生活。随着散茶的盛行,茶饮料的种种优点被快速认同,因而更加深入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有宋一代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市民社会,茶所独有的雅俗共赏特质让其在宋代格外醒目,也受到普通市民的追捧。

整个社会对于茶的喜爱刺激了茶叶的发展,茶叶的发展也反过来刺激了社会的进步。文人雅士借助饮茶带来的灵感对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吟诗作画产生深远影响,普通百姓也借助饮茶丰富了社会习俗。

茶叶发展本身而言,宋代斗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人爱茶,但尚未上升到"斗"的程度。斗茶首次倡导茶叶评判,并树立了色、香、味三个标准(蔡襄在《茶录》中予以总结),这和现代茶叶色、香、味、形的评茶标准基本相符;斗茶还促使了花茶的出现。

宋代制茶要经过蒸、榨等工序,为了弥补由此而产生的香气、滋味不足,建安茶农在加工过程中,或加入了龙脑,或者在品饮时放入珍果香草,以增进香气滋味。尽管这种制作工艺与现代花茶的加工方法虽有本质上的区别,但茶史学者一般都将其称为我国花茶加工生产的萌芽时代。

宋代斗茶后传入日本,称为日本茶道的重要一部分。据日本茶史《吃茶往来》记载,日本斗茶初期,以辨别"本茶非茶"为主。这是受中国宋代斗茶中的辨别皇室专用的北苑茶(贡茶)和其他茶(非贡茶)的影响。

日本斗茶将宋代的斗茶大大升级,更加游戏化、系统化、复杂化。除本茶非茶斗茶法之外,还进行"四种十服"的斗茶。所谓"四种十服法"是指通过斗茶分辨出四种茶,其中三种在斗茶开始之前可以品尝一下,也可以说是练习一下,唯有第四种茶不能事先练习,在十次品尝过程中三种茶反复出现,而第四种只出现一次,最后看谁在十次品尝过程中分辨出哪种茶的次数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斗茶的冠军,可以得到从中国进口的文房四宝奖品。模仿宋朝人吃茶,并夺得来自中国的文房四宝奖品,在当时的日本是一件风雅之事。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