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拔2000米茶园
茶叶的口味和质量,正如葡萄酒一样,取决于农业气候条件和原产地声誉。斯里兰卡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润的气候配合该地区400米至2000多米的海拔分布,成为优质茶叶的理想家园。锡兰茶有六大产区,按照地势高低分为:低地茶,生长于海拔400米至540米;中段茶,生长于海拔540米至1000米;高山茶,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200米。地势不同,产出茶叶的气味、冲泡出的颜色也不相同。
斯里兰卡的山区努沃勒埃利耶距首都科伦坡180公里,海拔近2000米,是高山茶的重要产地。从斯里兰卡古城康提开往努沃勒埃利耶的盘山公路上,满眼都是绿色的茶陇,一条条,一脉脉,划分得非常整齐,像是修剪精致的青色巨毯覆盖了整个山间。《环球时报》记者发现,每隔一段就会在绿色的茶树中间看到一些牌子,上面写着茶厂的名字或者茶叶的品牌。每个茶叶种植园都有巨大的路标,用来告诉游客茶园的归属和游客服务中心所在地。赶上好天气,还能看到穿着鲜艳的采茶女在茶园中采茶。她们背着小背篓,只采摘茶树顶部最高最嫩的叶子,据说这样既保护茶树生长,也保证茶的口感一致性。顶部嫩芽是最好的茶叶,必须手工采摘。在其他一些产茶国,为提高效率广泛应用机器采茶,结果混入许多粗叶和茎干,虽然产量提高了,茶叶质量却下降了。
记者来到一家茶厂,先是进入品茶室,茶厂为游客免费提供茶水品尝。一名身穿蓝色纱丽的斯里兰卡女孩带着记者来到茶叶加工厂,她介绍说,茶叶的加工一般是先晒干,然后进入机器,经切碎、揉捻、低温氧化、烘干、分级等步骤加工成成品茶。他们的茶厂是按照传统工艺加工茶叶的,新采摘的茶叶先是被平铺开来,在通风处放一夜,晾干露水和其他多余的湿气。还要将茶叶置于热气通风槽中,加速水分的蒸发。然后,茶叶进入揉捻程序。之后是红茶制作中最关键的一步——发酵,经过发酵,叶色由绿变红。发酵好的茶进入烘干环节,让茶叶缩小体积、固定外形和保持干度以防霉变。最后工人们把杂质筛除,并将茶叶分成不同等级。与中国茶讲究条形不同,斯里兰卡以生产红碎茶为主。叶片的粉碎程度决定它的口感浓淡,越碎越浓。
“持刀狮王”是真正锡兰茶
斯里兰卡和印度茶叶贸易的主要方式跟荷兰鲜花一样,是通过拍卖来实现的。中国商务部的资料显示,斯里兰卡出口茶叶的97%通过拍卖交易实现。建于1883年的科伦坡茶叶拍卖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拍卖市场之一。印度、斯里兰卡两国建立了买卖双方稳定参与的拍卖交易平台,通过拍卖掌握茶叶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茶叶拍卖中心能把分散的种植户、茶叶加工厂组织起来,吸引全球茶叶采购商,建立起集中的平台,节约了出口的议价成本和时间成本。
斯里兰卡茶叶除了实施拍卖交易外,还十分注重品牌管理,如“锡兰”红茶品牌,不经过锡兰商会认证的茶叶不能进入交易市场,更不能使用“锡兰”商标。因为锡兰茶产量有限,供不应求,斯里兰卡茶叶出口协会曾表示,高昂的价格令“锡兰茶”失去了大众市场,而且将茶叶加工中心的地位拱手让给中东,建议斯里兰卡允许从国外进口廉价茶叶,混入“锡兰茶”后出口,斯里兰卡每年的茶叶出口量将因此翻一番。但反对者认为,从长远来看,斯里兰卡必须锁定高端市场,廉价混合茶会对行业造成破坏。把进口茶叶混在一起可能会毁了用150多年建立起来的声誉。最终,斯里兰卡政府茶叶出口主管机构否定了这种自毁招牌的做法,并且采取了标志认证的策略。正宗的锡兰茶都有“持刀狮王”图案认证标志,这一标志已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他们还对本国主要产茶区的茶叶按产地名称予以注册。
斯里兰卡茶产业的发展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多年殖民地情结和英语优势,也助推锡兰茶走向西方。记者在随处可见的茶店中看到,锡兰茶品种繁多,除了红茶、绿茶、白茶,还有不同口味的茶叶,如樱桃茶、菠萝茶、香橙茶,甚至辣椒茶等。茶叶店的售货员告诉记者,人们在斯里兰卡可以挑选到任何喜欢的口味,他们的茶能适应不同国际市场的需求。斯里兰卡还定期举办茶博会,推广茶园旅游,将产业文化和时尚旅游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