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到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
发布时间 2013-06-18 浏览 27444 次
汀溪、爱民、南客、太元、潘村乡等地均已陆续发现有白茶树。熊蕃于公元1121年至1125年写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说: “至大观初(公元1107年),今上(指宋徽宗赵佶)亲制《茶论》二十篇,以白茶者,与常茶不同,偶然出,非人力所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福建福鼎的白毫银针,起源于公元1796年。白牡丹是继白 毫银针之后,最早创制于建阳水吉,后传人政和、福鼎。公元 1922年,政和开始创制白牡丹。5、青茶起源:据福建安溪县人民政府查档案资料,青茶是清 朝世宗胤桢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间劳动人民发明的。太平天国时 期闽南近海居民,纷纷逃难,安溪居民有的内迁到沙县集居;有 的过海入台湾省。青茶制法就随之传人沙县和台湾。沙县和台 湾很早就出产青茶。有的从沙县往北前进就到了崇安。就在荒地武夷山开发茶业。武夷山种茶制茶的居民都是安溪人,至今仍如是。台湾开 始种茶制茶者也是安溪人。从此证明青茶发源于安漠是无可怀 疑的。武夷山土地少不能容纳很多移民为生,有一部分游民流人江西上饶附近各地农村,到茶季时来武夷山为采茶制茶雇工,茶季结束即回江西,至今亦仍如是。清朝文宗奕订咸丰(公元1855年前后)年间,当时福建红茶 生产过剩,品质下降,销路不畅,茶价下跌,影响广大人民生活, 促使茶业劳动者在制茶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改进制茶技术措 施,提高品质。武夷岩茶就于茶业危机时,在安溪青茶的基础上大力改进技术,提高技术而兴起的,扬名国内外。制法和品质都 胜过其它茶类。是时,台湾省台北包种,政和白毫莲心的青茶相继出世,以扩大销路。青茶制法是在绿、红茶之间。由于黑茶的实践。启示了黑茶 品质在绿、红茶之间,先是绿茶制法,后是红茶制法,就认识了先 红后绿的制法,可以创新茶类,认识再实践,就发明了青茶制法。 青茶具有红、绿茶的优点,既有红茶的色香优美,又有绿茶 的爽快刺激味感,但无绿茶苦味和红茶涩味的缺点。在制绿茶黑茶红茶的基础上,无数的实践与认识往复循环,才发明青茶制法。六大茶类的技术措施,以青茶为最精巧。品质也以青茶为最好。6、红茶起源:红茶制法是在绿茶的晒青做色和黑茶白茶 《芽茶》的基础上发展的。先是小种红茶起源于16世纪,亦称正山小种;正山是指福建与江西交界的桐木关生产的小种。从小种红茶流传到闽东各县简化制法的工夫红茶,则起源于公元 1650年前后。小种红茶是鲜叶,加工复杂,毛茶加工简单;工夫红茶刚相反,简化鲜叶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红茶。工夫红茶是从白茶晒制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的日光萎凋;由绿茶揉捻后来不及干燥变红的实践;由黑茶渥堆变褐黑的 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渥红的技术措施,开始发明小种红茶制法。桐木关属星村镇,亦称星村小种。星村小种是最早远销国外的名茶,产地在武夷山范围内,称武夷茶。1762年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的《植物种类》就误以武夷茶代表红茶种。 由绿茶而黄茶而黑茶而青茶到红茶,由量到质变。内质的 变化,按照这个顺序,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制法与品质,一个靠近一个。绿茶、黄茶、黑茶都从杀青开始,黄茶、黑茶 品质靠近绿茶白茶、青茶、红茶都从萎凋开始,制法和品质虽各 有不同,但是有系统联系。六大茶类的制法与品质都有发展,演变无数花色,各有特点,而相互联系,制茶分类就以这方面为根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