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晒青毛茶;再经过蒸压成形,制成圆形紧茶。晒青毛茶与一般
绿茶相比含水份最多,由于山高坡陡,
茶叶在运出产地时要装入竹筐,为防止茶业是齑碎,须在包装前8小时左右喷洒少许清水,翻拌均匀,将茶潮软,这更加大了含水量。将这种晒青毛茶从产地运出,用人背大约12天,马驮大约6天,运到位于普洱府的集散地,此时,这批
茶叶已基本完成了一个初步的冷发酵过程,由生茶变成发酵较轻的熟茶。在普洱或思茅的总店,一部份散茶挑拣后内销;一部分蒸压成饼茶,每七圆为一筒,外包笋叶,这时为使笋叶柔软也要将其浸湿,随后销往藏区或东南亚。从普洱经传统的茶马古道:普洱——景谷——景东——南涧——祥云——丽江——滇藏线到拉萨。这条路全程需要100多天,路途遥远,昼夜温差悬殊,一路风吹雨淋,漫漫马帮路使这些茶饼不断地缓慢冷发酵,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后发酵
普洱茶,其独特的陈香和浓醇的汤色尤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它的去膻去油腻的作用和消滞解毒的功效,在藏区留下了“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古老谚语。
普洱茶的形成,最初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特定的地理、气候原因和特定的运输过程形成的产物。
普洱茶自然天成,超越了人类的主观设定,当初,这些工艺很难为人解读,造成了
普洱茶的神秘感。
普洱茶最原始的解释就是普洱地方产的茶,它是指滇西南生长的大叶茶制成的晒青毛茶和紧压茶经过后发酵而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普洱茶因地得名,普洱又因茶而闻名四方,这是明清以后普洱
茶叶商贸繁荣的结果。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20年),谢肇渏在《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名首次见诸文字。明末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记》中记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普洱茶一名正式有了文字可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