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贵州茶园总面积达611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5.8%,贵州茶园总面积首超云南,居全国第一。但是,与其他省份比较,贵州的茶叶综合产值和单产相对偏低。
据查,湖南2012年全省茶园面积170万亩,茶叶综合产值450亿元;按此计算,湖南的茶叶单产2.65万元。而产茶大省福建仅一个安溪县在2012年的茶园产值就达101亿元。
就拿邻近的四川省来说,2012年四川省茶叶总面积为399.90万亩,茶叶总产量为21.02万吨;贵州省茶园总面积为377.25万亩,茶叶总产量却只有7.44万吨。
机械化水平低品牌杂乱
专家认为,单产较低首先是来自地形地势的制约。贵州茶区多属高山地段,坡陡路险,茶农在进行耕种、后期管护时都只能依靠个人劳动力,茶叶采摘同样依靠个人劳动力,生产效益不高。
同时,贵州茶园建设推进速度过快,大部分新增茶区的茶农并不了解茶叶的种植习性,很多茶农从以前的种粮种玉米直接改变为种植茶叶,也让茶园不能达到最佳状态,出芽率等硬性指标达不到,成为茶园低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专家指出,贵州茶叶种植总面积尽管已经超过600万亩,但是不成规模、产出低。贵州的茶园零星分散在81个县市,集中成片的仅有上隆茶场、普安茶场、晴隆茶场、湄潭茶场、羊艾茶场、都匀茶场、东坡茶场等10余个较大的茶叶产区,很大一部分属于茶农自发种植的个体茶园,呈“点”多、“面”小的格局。
茶园零星分散,严重制约贵州茶产业标准化进程。全省13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上隆茶果场、普安茶场、湄潭茶场等少数规模企业配套机械化流水作业生产线,大部分企业生产设备都是上世纪购置,机型老旧、单机作业,有的企业甚至全部生产过程全靠手工操作,加工能力十分低下。
此外,品牌杂乱也是问题之一。专家指出,茶叶市场销路好、价格高、名气大,集中到一点是品牌效应。全省目前真正能够立得起、叫得响的品牌少,杂牌多,品牌产品生产能力低,大部分仅能满足省内需求,很难开发和占领省外市场,杂牌产品质量不稳定,很难得到省外市场认可,导致品牌与杂牌在省内恶性竞争。
淘宝网贵州馆总经理闫建说,贵州茶叶品质虽好,但是品牌杂乱,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因此,贵州要努力在品牌上练内功。
重点培育13个品牌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胡继承曾表示,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茶叶育种、种植、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含量,是实现贵州省茶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何提高单产,专家建议:加快贵州省高效茶园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
贵州三月天茶业公司总经理刘芳表示,公司正在探索机械化耕种与管理,更多运用科技力量管理茶园,让茶园在发挥高产同时,减少劳动力成本,让茶叶更有市场竞争力。
在贵阳太升茶叶市场,一位茶叶批发商透露,同样外形、品质的两包绿茶,原产地都是贵州,标有“西湖龙井”的绿茶价格要比贵州普通绿茶贵几倍到十几倍不等,这种价格落差完全是品牌影响力决定的。
谈及贵州未来茶叶产业与品牌发展,胡继承认为,做产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做成一个产业、一个品牌,坚持和守望,是不二选择。
近年来,湄潭翠芽、都匀毛尖等区域品牌整合步伐加快,贵茶、贵天下等一批有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品牌不断成长,湄潭翠芽、石阡苔茶、兰馨3个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贵州茶叶品牌有所提升。
但是,也必须要看到,贵州的茶叶品牌,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大,产品、服务落地难。这主要是由于产品过度集中于独芽茶,生产成本高、对大宗消费的关注度不够;企业规模小、投资能力弱,主要集中在加工领域,销售往往局限于产地市场和省内市场;人才特别是经营人才严重缺乏,科技创新滞后,人才与科技的支撑引领保障作用弱等。
《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自今年起,贵州计划大力推进“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建设、质量安全、科技人才、金融服务、文化宣传”等八大工程建设,把贵州绿茶打造成中国绿茶的第一品牌,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强省。
在品牌创建上,省农委提出,通过母品牌引领、核心品牌示范、子品牌跟进的方式,按不同市场、不同品类构建黔茶品牌系统,重点培育“贵州绿茶”母品牌,湄潭翠芽、都匀毛尖、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等5个区域品牌,贵茶、国品黔茶、贵天下、兰馨、和泰、栗香、黔茶库等7个企业品牌,形成品牌集群效应。
在品牌运营机制方面,拟组建贵州黔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预计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此外,还建立魅力黔茶产销联盟,目前已有74家企业加盟,现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中国茶叶学会副会长刘仲华称,要让600亿甚至1000亿综合产值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把“贵州绿茶”打造成为“中国绿茶”第一品牌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