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进口奶粉价格出现猛跌。1月,新西兰进口全脂奶粉价格5万元/吨;到了12月则降为1.9万元/吨。价格下降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奶企使用进口奶品作为原料替代国内原奶。
根据中国乳业协会的数据:2010年至2013年,中国液态奶进口量年年递增,分别为1.59万吨、4.05万吨、9.38万吨、19.5万吨。宋亮透露,2014年我国进口液态奶更是猛增到29.5万吨。
价格下跌的背后是,新西兰、欧洲乳品主要生产国家不断在提升产量。特别是2013年中国的“奶荒”,更是对奶品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去年1至9月,新西兰、欧盟、澳大利亚、美国原奶产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2.2%、5%、4.5%和2.2%。
“在信息错判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国际供求大幅波动。价格暴涨暴跌不仅伤害到中国奶牛养殖业,同时也损害奶农利益。”宋亮说。
除了受市场供需影响外,食品安全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乳品消费需求增长放缓,而进口乳品替代增多。
“这几年负面新闻不断,导致国人谈奶色变。”盖连义回忆说,三鹿事件之前,经常看到墙上的标语是“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不过,此类宣传现在几乎绝迹,应多正面引导国民增强消费观念,促进奶制品销量的增长。
此外,我国奶品消费还处于较低水平。以2013年为例,中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7千克,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国家要正确引导国内居民奶品消费习惯。”盖连义建议说。
倒逼奶业转型
与国外相比,中国奶业养殖到底存在多大的差距?盖连义用这两个最简单的指标说明问题:“每千克原奶国外的成本是人民币2.6元左右,国内最低也要3.4元;此外生产一吨奶粉在国外需要7.5吨原奶,而在国内是8.5吨原奶。”
像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拥有天然牧场资源,不仅成本低、出奶率高而且奶质也好。伊利、蒙牛等越来越多的奶企选择去国外投资,就是看中了国外的廉价奶源。国内的奶业就受到了挤压,未来奶站的生存空间就更小了。
谈及转型的目标,盖连义分析认为,“转型之后,单头牛日产奶量要提高到35至40千克,各项指标也要有相应提升,这样才能和进口奶有一拼;否则,即便转型也只会是昙花一现。”
倒逼之下,不转型就得死。“应推动中小规模养殖户向家庭牧场、奶业合作社方向发展。”谈及当下奶农的转型方向,宋亮建议说,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组织模式推动,另一方面要加快上下游合作模式的建立。
为加快上下游合作,行唐县在《报告》中建议,建立乳品企业、奶农入股奶牛养殖小区的机制,建成股份联合体,实现乳企、小区和奶农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去年7月16日,散户奶农王书庆原来所在的官庄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被中鼎牧业有限公司接手。这在当地是第一家,具有探路性质。
62岁的王书庆身份由奶农变成“奶工”——奶业工人。他将自己的13头牛租给中鼎牧业,一头牛每年租金2000元,此外老两口每月有5000多元工资。如今“旱涝保收”,没有受到这次奶价下跌影响。
有着30多年养奶牛经历的他坦言,“以往自己养牛时奶牛容易生病,产奶量低,奶质还不好;还是企业的管理更先进一些。”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品质,这是当务之急。”宋亮建议,除了应尽快完善农村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政府完善农业水利、防疫等综合服务体系外,还要努力帮助奶农融资,提升奶农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奶业现代化发展。
奶业需培育期
奶价市场颓势下,奶农倒奶、杀牛的事件恐在所难免。
对此,盖连义担心,如果国内的奶源断了,那么就很难再发展起来。到那个时候,外国奶粉的价钱还会不会这样低?
考虑到未来整个奶业安全问题,他建议国家应该建立奶品的价格保护机制。“与粮食价格保护制度一样,国家应设一个奶品价格保护机制;在这个保护的基础上,乳品加工企业随市场的行情变动奶价。这样,奶价才能相对稳定,养殖户心里才能踏实。”
针对当下一些定量收购原奶导致奶农卖奶难的现状,盖连义建议,由国家来建立奶源质量检测机构。奶农通过检测后,可以将奶卖给合同乳品企业,从而保护奶农的利益。
“保证生鲜乳正常销售是当务之急,要密切监测生鲜乳销售形势,通过各种形式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积极收购,善待奶农,共渡难关,力争做到不拒收、不倒奶、少限收、少卖牛。”1月7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如是强调。
近期,农业部也已派出督导组赴河北、山东、山西等奶业主产省份检查指导解决“卖奶难”问题。
除了协调卖奶外,在盖连义看来,更重要的是为奶业转型争取空间和时间。“中国奶业需要一个成长期。”他说,能否给奶农一个大约四年的成长或转型期?从2015年起,将奶品进口量逐步地放开,一直到2019年实现零关税的之前。
至少,成长期内,对国内的奶源采用设个底线,例如进口奶粉不能超过30%,将70%的奶业留给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