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红茶制作工艺
发布时间 2015-05-22 浏览 24294 次
萎凋叶制红茶,其制作结果都不能达到高品质的红茶,因而萎凋过程水分散失的物理变化及一定萎凋时间变化,两者都不能缺少,否则不能取得红茶高品质水平。

  工夫红茶的萎凋程度,一般以萎调叶的含水量为指标,结合叶象的变化,色泽及萎叶的香气,判断其适宜的程度,在大生产中,萎凋分重萎凋、中度萎凋、轻萎凋三种。重萎凋的毛茶条索紧细,香味稍次,汤色及叶底,色泽稍浅暗,轻萎凋的毛茶条索稍扁、多片,但香味较鲜醇,汤色叶底色泽较鲜艳。中度萎凋后,适度萎凋其掌握含水量为60%~62%,此时叶片柔软,摩擦叶片无响声,手握成团,松手不易弹散,嫩茎折不断,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面失去光泽,无焦边焦尖现象,并且有清香。

  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两种。自然萎凋又分室外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农村大多数采用室外日光萎凋,后建立的集体国营茶厂,多采用室内自然萎凋。60年代以来,随着制茶机械化的发展,大多数初制厂均采用萎凋槽加温萎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一些大型国营茶厂和研究机构制成连续式自动萎凋机,茶叶经过敞开式萎凋机2.5~4小时的萎凋,可令鲜叶萎凋适度,这为我国红茶连续化创造了条件。

  工夫红茶制作工艺(三)

  揉捻:红茶初制的揉捻,是将萎凋叶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旋转运动,使茶叶细胞组织破损,溢出茶汁,紧卷条索的过程谓之揉捻。揉捻是形成工夫红茶品质的一道重要工序。

  揉捻的目的有三:其一,破坏叶细胞组织,使茶汁揉出,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作用;其二,茶汁溢出,粘于条表增进色香味浓度;其三,使芽叶紧卷成条,增进外形美观。

  揉捻方式很多,原始的揉捻方式,系采用手揉、脚揉、继而采用以水力为动力的木质揉捻机。现有单动式、双动式平面揉捻机和卧式揉捻机等。目前我国采用大型90型双动式揉捻机,中等有65型、50型双动式揉捻机、小型的有40型单动式揉捻机等。

  揉捻方法一般视萎凋叶的老嫩度而异,一般来说嫩叶揉时宜短,加压宜轻;老叶揉时宜长,加压宜重;轻萎叶适当轻压;重萎叶适当重压;气温高揉时宜短,气温低揉时宜长。加压应掌握轻、重、轻原则,萎叶装桶后空揉5分钟再加轻压;待揉叶完全软再适当加以重压,促使条索紧结,揉出茶汁,待揉盘中有茶汁溢出,茶条紧卷,再松压,使茶条略有回松吸附溢出茶汁于条表,再下机解块筛分散热。

  条形茶的揉捻一般分两次。初揉后下机解块筛分,用3—4孔/时筛,筛分散热,筛下茶坯经 一号坯送发酵,筛面坯再行复揉,复揉后解决筛分,筛底为二号坯,筛面为三号坯送发酵。

  揉捻适度的标志有二:其一,芽叶紧卷成条无松散折叠现象;其二,以手紧握茶坯,有茶汁向外溢出,松手后茶团不松散,茶坯局部发红,有较浓的青草气味。

  工夫红茶制作工艺(四)

  发酵:红茶的发酵,俗称“发汗”,是指将揉捻叶呈一定厚度摊放于特定的发酵盘中,茶坯中化学成分在有氧的情况下继续氧化变色的过程。揉捻叶经过发酵,从而形成红茶红叶的品质特点。

  发酵方式的演变,体现了红茶制作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早期的红条茶是热发汗,锅炒、堆积而后阳光晒渥,上盖棕衣、厚布保温。后发展为专门发酵室,采用加热高温的盘式发酵,70年代末发展为发酵车通气发酵,近年发展使用发酵机控温时发酵。

  发酵温度一般由低至高,然后再降低。当叶温平稳上升并开始下降时即为发酵适度。叶色由绿变黄绿尔后呈绿黄,待叶色开始变黄红色,即为发酵适度的色泽标志。从香气来鉴别,发酵适度应具有熟苹果味,使青草气味消失。若带馊酸则表示发酵已经过度。

  干燥:干燥的工序,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到保质干度的过程。干燥的与否,直接影响毛茶品质。

  干燥的目的有三:其一,利用高温迅速地钝化各种酶的活性,停止发酵,使发酵形成的品质固定下来。其二,蒸发茶叶中的水分,缩小体积,固定外形,保证足干,防止霉变。其三,散发大部分低沸点的青草气味,激化并保留高沸点的芳香物质,获得红茶特定的甜香。

  干燥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称为毛火,第二次称足火。一般进烘温度为105℃,摊叶厚度为1.5—2厘米时间为12—16分钟,茶坯含水量为18%—25%,下机后摊凉30分钟左右。足火温度较低,一般90℃—95℃,摊叶厚度为2—2.5厘米,时间为12~16分钟,茶坯含水量约为5%—6%足火后立即摊凉,使茶坯温度降至略高于室温时,装袋装箱。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