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生抱子梗短线状,单根无色,大小9—19×3—3.5(um),顶生1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筒形或长椭圆形,两端圆或一端略粗,直或稍弯,单脑无色,内具l空胞或多个颗粒,大小l0~2l×3~6(um)。厚垣孢子球形,浅褐色,具油球2—3个。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和子囊果在茶树病部或土表落叶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越冬的子囊果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盘也可产生分生孢子,遇水后发芽,由茶树的表皮或伤口侵入,经5—18天潜育形成新病斑,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一年四季,除寒冷的冬季以外,其余三季均见发病,其中高温高湿的8月下旬~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一般7~8月,旬均温28℃以上,降雨量多于40mm,平均相对湿度高于80%易流行成灾。气温15℃,潜育期13天,均温20~24℃,10~13天,气温24℃,5~9天。生产上土层薄,根系发育不好或幼树根系尚未发育成熟,夏季阳光直射,水分供应不匀,造成日灼斑后常引发该病。
此外茶园遭受冻害或采摘过度、虫害严重易发病。台刈、密度过大及扦插茶园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如云南大叶种、福建水仙、广东水仙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建茶园时选择适宜的地形、地势和土壤。(2)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龙井、福鼎、台茶13号、毛蟹、清明早、瑞安白毛茶、铁观音、福鼎白毫、藤茶、梅占、龙井群体种等较抗病。(3)秋茶采完后及时清除地面落叶并进行冬耕,把病叶埋入土中,减少下年菌源。(4)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生物活性有机肥或茶树专用肥提高茶树抗病力。(5)加强茶园管理,做好防冻、抗旱和治虫工作,及时清除园中杂草。(6)初夏气温突然升高,成叶、老叶罹病率10%~15%或叶罹病率44%或病情指数3.77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一9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顺天星1号)600倍液(北京市顺义县农药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多抗霉素水剂或庆丰霉素100mg/kg(7)非采摘茶园可喷洒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