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茶还要有好的销售思路
发布时间 2009-06-21 浏览 24942 次
经”

每年的茶叶采摘季节里,来自杭州、缙云等地的客商便在安岭乡“蹲点”了,记者在表门街走了不到100米,就遇到了十几位外地客商,他们与当地的村民们讨价还价,上秤、付钱,忙得不亦乐乎,这里俨然就是一个茶叶的小市场……说起安岭乡的茶叶为何如此受欢迎,村民们都说:“这全是靠了吕银全的‘技术经’啊!”

在许多村民们开始走上茶叶致富这条路时,吕银全也回到家中,承包了茶园。他的炒茶与别人不同,别人是“跟风”,跟着感觉走,而吕银全却经常琢磨如何让自己炒出来的茶更香一些,味道更好一些,因此,吕银全的茶叶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总能卖个好价钱。不仅如此,他还在茶叶的栽培上动起了脑筋。

要种出好茶叶,不但要勤劳,更要有技术。吕银全是个有心人,他特别注重学习种植技术,县里的、乡里的农科人员是他的老师;茶叶栽培和管理技术资料也是他的老师,在他家中,订阅的书籍和杂志堆了厚厚的一叠。在平时,听到一些有经验的茶农讨论“茶经”,他就会仔细地听,用笔记录下来。这些平时积累下来的科学技术知识让他尝到了甜头,几年下来,他的茶园每亩收入总会比别人高上好几百元钱。

吕银全靠科技致富的事传开了,茶农们纷纷学起了他的“技术经”,而此时,乡里积极引导,根据茶农们的要求,邀请了农技专家和名茶炒制师傅,举办了种茶、炒茶技术培训班;组织茶农到新昌、安吉“取经”……“种茶科技风”刮起来了,一大批种茶、炒茶“高手”涌现出来。这个时候,傅茂才等人专程到杭州、温州等地引进了龙井43、白茶、乌牛早茶等优质品种,经投产后,每亩获得了3000元收益。这一下子,茶农的积极性更高了,安岭的茶叶开始小有名气。

故事之三:把深山里的“闺女”嫁出去

安岭乡是一个偏远的乡,很多年来,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灵把山里山外分隔成了两个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架起桥梁,让茶叶走向市场的,是傅洪庆。

安岭的茶叶名声渐渐地大起来了,但在茶叶种植初期,这里的茶叶只能依赖于杭州市和缙云县的几个客商进行贩销,客商们在安岭收购的茶叶,最高价也只是每公斤600元左右,而他们到杭州转塘茶叶市场一转手,就能卖个每公斤1000多元钱的高价。这时,茶农傅洪庆就想开了:这部分的差价,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去赚?随着全乡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傅洪庆这种心思越来越强烈,把山里的茶叶“嫁”到山外去,成了他日夜牵挂的事,不久后,傅洪庆第一个走出了山村,做起了茶叶贩销生意。

1999年,傅洪庆收购了茶农的100多斤茶叶,运到缙云县的大源镇茶叶批发市场,赚了500多元钱,第一次成功后,他带领了几个村民一起,干起了贩销的生意。很快地,乡里就形成发一支农民贩销队伍,他们有的承包了茶园,一边种植一边贩卖,有的干脆联系了几个茶农,成立了一个个小规模的基地,自产自销。

每当茶叶产出旺季,杭州、宁波、绍兴等地都活跃着这些贩销队伍忙碌的身影,有的贩销户甚至把茶叶销售到了云南、广西、贵州、广东、福建、江西、四川等地。由于安岭的茶叶茶形好,叶片光滑扁平,茶汤清亮,香气浓郁,因此很快在各地市场上打开了销路。

不久,安岭乡的茶叶申请了“灵江源”牌商标;2004年,全乡的1000亩茶叶又通过了有机茶的认证,这些,使安岭的茶叶“如虎添翼”,安岭的茶叶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目前,安岭乡的茶园面积达到了4000多亩,在全乡的23个行政村里,有2000多户人在从事茶叶种植和茶叶贩销生意,几乎每个村都有几个“炒茶高手”。2004年,全乡的茶叶产量达到了30多吨,产值近五百万元,茶叶,成了安岭乡人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念起这一本“致富经”,而销售这一块也不要愁了,因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家家户户都可以上网,通过淘宝,或者自己建立一个网站做网上批发点,再也不愁茶叶卖不出去了。。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