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传播技术如今被困
“普洱茶《国标》的实行,对四种人的影响较深:一是专营普洱茶进出口的公司;二是除云南以外生产普洱茶的茶企;三是前几年普洱茶大热时抢购了许多货,目前仍然储存数量不菲的茶商;四是长期从事普洱茶行业的人,他们对普洱茶有很深的感情”,张子健分析说。
张用材、陈汝钊等人就是第四种人,每次说起普洱茶《国标》,他们都很激动。“普洱茶起源于云南马帮运输茶叶时的无意之举,但真正将生产周期由一二年缩短至两个月的人工发酵,从此开始工业化生产,应是1955年广东茶人经过两年多反复试验的结果。”当时香港茶楼消费大多以普洱茶为主,而香港地方狭窄无法加工生产,遂要求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直接加工生产普洱茶出口,公司遂成立普洱茶加工技术攻关小组,进行研究试验,终于确定生产普洱茶渥堆的温度、湿度、时间等参数,于1957年生产出第一批人工发酵的普洱茶。1973年,云南茶叶公司派人来广东学习普洱茶生产技术,上世纪80年代,普洱茶制作技术传播到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地。“那时普洱茶生产工艺属国家二级机密(至今尚未正式解密),师傅讲制作工艺时,不允许用笔记录,只能用脑子记”。张用材说,由于是保密技术,不能进行公开注册也不能公布,因此该技术鲜有文字资料记载。如今,粤产普洱茶反而不能称作“普洱茶”,更不能上市流通,这使一辈子与普洱茶打交道的广东茶人感到非常郁闷。
协会:向上申诉等待协调
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会长穆有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普洱茶《国标》已引起广东及其它普洱茶生产地的质疑和争议。焦点在于,普洱茶本身是一个通用茶叶品种的分类名称,和其它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有区别的。普洱茶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加工工艺,不能将茶种名称与品牌这两个概念混淆。有人建议,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改为“云南普洱茶”或者“普洱市普洱茶”,云南可用云南的大叶种加工云南普洱茶,广东可以用广东大叶种或小叶种加工广东普洱茶,由市场各定优劣。不管是内销还是外销,云南省每年大概有80%的产品通过广东流转,申请《国标》对于云南省本身的普洱茶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另外,在《国标》出台后,不单是广东,包括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省份生产的黑茶类出口报关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国标》的实施,既不尊重历史,也有地方保护垄断市场之嫌。
穆会长表示,已将申诉意见反映到国家和广东省的相关职能部门及行业组织。据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正在积极协调,欲牵头组织云南省茶业协会与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进行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