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四题
发布时间 2009-06-30 浏览 22648 次
制的,也有漆制。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茶肆”条记载当日杭州市面茶店中,便有“瓷盏漆托供卖”的描写。瓷制品中有的还把盏,托连在一起,如元冯道真墓出土的壁画“童子侍茶图”中,茶桌上一叠三个摞在一起的,就是这种联体的盏托。

 明代以后,瀹茶取代了唐宋以来的煎茶和点茶。与此相适应,加盖的茶盏――盖瓯便开始出现,由于它在防尘、保温、提高茶叶风味等方面有很多优越之处,而且一手托盏,一手持盏轻拂茶面上漂浮叶片的姿态,显得从容不迫,雍容大度,能使品茶雅趣倍添,因而迅速流传于世,以至当今很多影视编导也为之倾倒,几乎无一例外地把盖瓯塞到古装片的人物手中,借以增添人物的风采。这种无论秦汉,不分晋唐的做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平心而论,就正宗工夫茶道来说,用盖瓯冲茶的效果的确不如冲罐,它之所以能够走俏,是因为在纳茶(尤其是对茶形较松散租放的凤凰大叶茶)、洒茶、洗涤等方面,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在生活节奏日趋紧张的今天,显得更实用方便,因而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不过,盖瓯毕竟还不能完全取代冲罐,只要时间、环境许可,茶君子们还是乐于采用冲罐。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冲罐与盖瓯并行不悖,比冀齐飞的局面将继续存在,称它们为工夫茶具中的双璧,恐非过誉之词。

  哈烧茶

 从前潮州有一则笑话,意在嘲笑不懂品茶的粗汉。说的是主人盛情以工夫茶待客,客人饮罢连声赞好,主问:好在哪里?客答:哙烧(够热)!主人好不扫兴。

  公正地说,这位茶客并不全是茶道中的外行人。“烧”,的确是品茶的第一要义,潮州有民谚曰:“头好皇帝个阿爸,二好烧茶嘴边哈”,北方也有俗语云:“人一走,茶就凉”,讲的都是一个“烧”宇,茶如不热,风味全失;凉茶待客,更是不热情、不礼貌的行为。因此,茶客说一声“哙烧”其实正道出了茶的妙处,虽然评价不太全面,主人也用不着为此而懊恼,有书为证:

  茶圣陆羽在《茶经五之饮》中说过,品茶须“趁热连饮之”,因为茶汤热时“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如待凉时才饮,则“精英随气而竭”,茶的芳香气味,都随热气散发净尽,那就毫无意趣了。

  宋代的点茶,也讲究一个热字。蔡襄《茶录》谓:“凡欲点茶,先须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