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敬”精神的自然流露
发布时间 2010-06-04 浏览 21094 次

“和、敬”精神的自然流露

“和、敬”之为茶德,古今中外皆同。

客来敬茶,以共青团示礼,增进情谊,互爱同乐,是茶德的基础。但是,这种“和敬”的情调,在普通饮茶法中,只能借助外在形式予以体现,难于融入茶艺本身。正如明冯可宾《(山+介)茶笺》中所言:“茶壶,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方得其趣。”用茶壶如此,用大杯、盖碗亦一样。一人一器,各自为饮,趣是得了,但在体现“和敬”精神方面,难免带来某些局限。

《茶经.六之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意思是说: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爽浓烈,较次的是煮五碗(因为“茶性俭,不宜广”)。如坐客为五人,就煮三碗分饮;坐客有七人时,则按五碗均分。可知在陆羽的时代,社会上通行的是“差额品饮法”。既然有差额而不是人手一碗,品饮时就必须互相谦让,故“和敬”精神就很自然地贯串在整个品饮的过程中。

古人饮茶,喜清静面不喜杂沓。明屠本畯《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