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福建茶园管理【病虫害
下一主题:茶园病虫的综合防治
闽东植茶始自唐代,由零星栽培发展为大面积生产。区内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拓荣等山区县的茶园一般多分布在海拔400—800米的低山地带,而福鼎、福安、宁德、霞浦等沿海县的茶园则多分布在100—400米的低海拔地带。明代,‘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茶。’茶园几乎随处可见。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874年),随着港口岸开放,茶叶生产、外销增多,茶园遍布境内各县。民国25年(1936年),全区有茶园面积25万亩。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港口被日军封锁,茶叶出口受阻,茶市消沉,茶叶加工场倒闭,茶园大面积抛荒。民国38年,全区菜园总面积仅有19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发展迅速,人民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茶园,发展茶叶生产。1951年,全区有茶园面积2242万亩,1958年增至3745万亩,茶叶产量亦增至6174吨。1962年,因自然灾害和其他人为因素影响,部分茶园抛荒,茶园面积减至2866万亩,茶叶产量亦降至2173吨。1965年,全区茶园面积恢复至2955万亩,产量回升到3115吨,实际产量接近1951年水平。此后,各县陆续开垦一批高标准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