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长 瓣 短 柱 茶
下一主题:红皮糙果茶
现状:濒危种。大苞白山茶是1958年才公诸于世的,它的模式村本采自九龙半岛,60年代复在广东陆丰及大埔相继发现,分布零星,经过勘查,包括模式产地仅有的两丛灌木在内,已发现的也不过4-5丛,随时有被毁灭的危险,极须设法保护。
形态特征:丛生常绿藻木,树皮灰白色,嫩村无毛。叶革质,椭圆形,长9-12厘米,侧脉在上面陷下,无毛,边缘有锐利锯齿,叶柄长1-1.5厘米。花白色,面生,无柄,直径9-12厘米;苞片与萼片未分化,约12,最内侧的倒卵圆形,长3-5厘米,革质,被灰色柔毛,花后不脱落;花瓣8-9,基部略连生;雄蕊多轮,离生;子房5室,花柱顶端5裂。蒴果球球形,直径4-5厘米,5瓣裂,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每室数个。
地理分布:模式产地在九龙半岛的大雾山南坡的城门水塘,海拔350米的山谷。此外在广东陆丰县八万的罗经漳林场,大埔县庵田及万亩林场等地也偶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产地属于我国东部南亚热带范围,向南楔入北热带北缘,处在北回归线附近。广东东部沿海低海拔地方,深受海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