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灭顶边缘背后的秘密
发布时间 2010-09-20 浏览 27265 次
艺而言,友兰、缄雄的技艺,当位列彭年之右,惟彭年与曼生之优相契遇,相得益彰”(顾景舟,《宜兴紫砂壶艺概要》)。顾景舟曾经多次在文章中表示他对杨彭年壶艺的不欣赏,但他也承认,杨彭年因为助陈曼生(陈鸿寿号“曼生”)完成“曼生十八式”从设计到制作的过程,而“壶随字贵,字随壶传”。

  “他说得有道理,但与陈曼生合作是我高祖的福分。”

  杨勤芳一边这样说,一边吐了一口烟。出生于1951年的杨勤芳自称杨彭年是他的“高祖”,但从年限上推论,200年前的杨彭年于他可能不仅仅是五世之隔,杨勤芳自己在一些场合对此也有点语焉不详……但“杨彭年后裔”却是不虚的。

  杨勤芳告诉我们,所谓“曼生十八式”其实是一泛指。杨勤芳从他的书房里为我们找了本书,上面举例说:

  成书于1937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对陈曼生题铭的8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有“斗笠壶”、“合欢壶”、“包壶”、“井栏壶”、“方山壶”等6件,此外,还列举了陈曼生亲拟的贴切壶形的22条铭文,除第16条下无壶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