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成“国饮” 始于唐代
发布时间 2013-03-02 浏览 25572 次
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

  隋唐时,佛教禅宗派兴起,佛教徒更重视坐禅,即必须专注一境,跏跌而坐,坐正背直,不委不倚。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精神不易集中,再加上吃饭易眠,故必须减食,或不吃晚饭。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不吃晚饭的补充物质。于是,茶叶这种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饮品,便受到广大僧徒的欢迎,成为他们最理想的饮品。《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师,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饮茶成了佛教徒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之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吃饭都重要。

  由于禅宗大力提倡饮茶,寺院僧人饮茶成风,有些僧人嗜好饮茶竟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旧唐书·宣宗本纪》记载:“大中三年(849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