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都仅由二旦一丑呈现,故名「三脚」,在台湾所演出的戏码,多离不开「张三郎卖茶」的故事情节,因为剧情涉及采茶、卖茶,因此习惯称之「三脚采茶」。最初三脚采茶班的成员完全是男性,每个不到十人的小团体,在北部客家地区游走于各个客家乡民聚落,不搭戏台,不备砌末,在旷地广场里卖艺赚取赏钱,跑江湖,称为「落地扫」。特色介绍由客家山歌演变成三脚采茶戏经改良戏时期,再到采茶戏广播节目时期的王禄仔卖药型态,到今天的文化场 (民间对政府文教预算补助演出活动的说法 ),其间三脚采茶戏表演的音乐及基本故事内容变化并不大( 不断改变的是表演的空间环境与观众 ),还是只有简单的人物、故事情节和丰富的客家民谣。三脚采茶戏中以一个茶郎的故事为轴,形成各个小段戏出,主要有上山采茶、送郎、籴酒、茶郎回家等几出;其余像桃花过渡、十送金钗、抛采茶、扛茶等几出则是另外再由茶郎的故事衍生而来,如扛茶则是籴酒再发展出来的,另外像病子、问卜、公背婆、开金扇、初一朝、闹五更、苦力娘等则是以这种情节发展模式另外而成。经历过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