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与医药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 2013-10-02 浏览 28585 次
《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时值大唐盛世,饮茶之风已渐盛行,本书载述"茗叶:味苦、咸、酸、冷,无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悦志,微动气。"其后成书的《千金翼方》中,也有"茗,春采","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主下气,消宿食做饮"等记载,明确将茶列为食疗品种之一。

唐代着名药物学家和营养学家孟?(公元621-713年)曾师事孙思邈,他编着了《补养方》3卷138条,后经其弟子张鼎增补89条,易名《食疗本草》,是中国第一部以食疗命名的专着,其中将茶列为食疗佳品予以推荐,而且不再将茗、苦荼分述,并已将"荼"字改为"茶"字出现。陈藏器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着成的《本草拾遗》中,还指出茶"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与现代研究证明饮茶可以减肥相符。唐代另一位医学家王焘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着成的《外台秘要方》中,列有"又代茶新饮方"一首,开药茶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陆羽(公元733-804年)所着的世界上首部茶学专着《茶经》面世后,茶风日盛,茶文化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