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马帮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中国各地进发,是当时云南的普洱茶在不知不觉中被发掘,其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茶人茶友所接受,其功效得到了认同。那么当时云茶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2001年,云南省有茶园面积260万亩,其中采摘面积214万亩,居全国第一;产量8.36万吨,仅次于福建、浙江居全国第三,总产值9.3亿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云南茶叶花色品种不下百个,但是品牌多、乱、差、小,不优不强,市场知名度不高,尤其缺少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强势大品牌。
身着奇异的云南民族服装马锅头,长长的云南马队,招展的彩旗,马帮所到之处让云茶声名远播,云茶一时被国内外茶人熟悉,尤其是被人们吹得神乎其神的普洱茶更是成了神药,不管怎样,云茶迎来了难得的大发展机遇。
振兴云茶
伴随普洱茶的声名鹊起,云南茶叶终于形成规模走出省门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在福建铁观音、浙江龙井、台湾冻顶乌龙等织就的“中国名茶”中,云茶终于赢得了一席之地。
在2005年的云南省茶叶工作会议上,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云南茶产业、将“云茶”打造成云南省继云烟、云药、云花之后的又一优势产业的要求,确立了3年内提升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提升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5年后产值达到100亿元的目标。
在日益高涨的普洱茶市场升温的旋风中,云南省委、省政府的云茶产业发展计划得到了云南企业界的广泛响应,众多的资金也纷纷进入茶叶行业,收购茶企、新建茶厂茶山甚至四处收买陈年茶饼茶砖蔚然成风,普洱茶炙热之气让人们始料不及,传播之迅速也让世人震撼,天价云南普洱茶也层出不穷。
据一位茶商回忆,当年他去勐海茶厂买茶,看到的是陈旧厂房的周围到处是茅草,但是厂门口却排满了长长的车队,前来买茶的商人和送茶的农民把勐海茶厂围得水泄不通,场面很是壮观。与此同时,各地来云南淘茶的商贾也络绎不绝,云茶从丑小鸭一跃变成了白天鹅。
红火的市场之下,政府也没有闲着。2005年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2006年发布了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综合标准》,2008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多方配合之下,云茶业绩斐然。2007年,云南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28万公顷,茶叶总产量达17.2万吨,茶叶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600万茶农来自茶叶的经济收入人均达到1090元。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2008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公示名单》中,前十强中云南茶业奇迹般地占了三席,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销售额71029万元排名第三,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销售额38460万元排名第九,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销售额38223万元排名第十。
行业阵痛
“烧酒以旧为佳,茶叶以新为妙”,偏偏普洱茶是茶中异类,久藏而不变质,又因其顺应保健、减肥潮流等为广大收藏者所喜爱。在普洱茶最热的时候,北京、广州、香港、台湾等地,“你普洱了吗?”还一度成了当时一个时尚的口头禅,而在收藏普洱茶之风盛行的时候,云茶的价格也一步登天。
“2005年当时云南马帮进北京推销的是普洱茶,当时茶王最贵一公斤600万,但是转过年之后,最好的茶王是一公斤10万块钱,也就是说整个暴跌60倍。”这是某电视台的投资栏目的一段对话。茶王如此,其他好的茶叶也是水涨船高,当时云南勐海茶厂1988年出产的“7542青饼”1年前才卖几元一个,很快却攀升至4000元以上。价格飙升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收藏一批好的普洱茶很风光,卖普洱茶最赚钱。懂茶的不懂茶的,大家跟风而起,藏茶一批又一批,有的子孙三代都喝不完。一批批投机商人也鱼贯而入,大肆倒卖茶叶,在鱼龙混杂的茶界,品质没有保证,甚至假冒伪劣商品也趁虚而入。”有茶商回忆当时的情景如是说。在“江湖一片乱麻麻”之中,也有人对当时的情景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自娱自乐型的茶文化,全民专家型的茶营销,百花齐放型的茶工艺,不确定型的茶功效。
云南茶界人士绝不会忘记,2007年那个春夏之交云南普洱茶价格在疯狂之后的雪崩景象。在各地批发市场,茶叶价格一天一个价,“疯狂的普洱茶”遭遇了爆炒后的价格崩盘,并由此带来了更为严重的问题——消费者信任危机。随之而来的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较多企业关停,云南茶产业的未来曾一度被蒙上了厚重的乌云。
2007年盛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当年云南普洱茶收购价从上年的每公斤60元狂降到每公斤28元。
受此影响,当年1至8月云南省轻工业利润同比下降了3.3%。
云茶的风云巨变,让茶人震惊,茶界震惊。
千亿产业
普洱茶之热,让云茶不再落寞;普洱茶之伤,可以让云茶痛定思痛。应该说,普洱茶过分的炒作的确给云茶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是这个过程也让云茶收获不少。在历经洗牌之后,经此一役的云南茶企开始冷静地思考诸多问题,他们期待着“凤凰涅槃”后的重生,同时大益、七彩云南等一批新型现代茶企初现端倪,一批有远见有实力有气魄的云茶企业在充分地准备后,开始踏上了做大做强云茶产业的征程。
“茶有益,茶有大益。”2008年,大益集团出重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播出了我省茶产业的广告“处女作”,该广告词给跌入低谷的云南茶产业注入了活力与动力。大益、七彩云南、龙润等行业骨干企业开始试水跳出传统的一向以农业产业化自居的云南传统茶企圈子,向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运作的现代茶企迈进。
“七彩云南在勐海县布朗山乡建设了高标准、规范化的万亩生态茶园,茶园按照国家有机食品、欧盟GAP、美国NOP、日本JAP等有机食品认证的要求,严格实施种植和管理。公司通过5年努力,已通过HACCP、ISO9001、绿色食品、云南名牌和云南名品、出口生产企业资质备案等品质认证。现在企业正以品牌、品质、渠道建设为重点,在现有的‘第一车间’的保证基础上,建两个现代化的生产加工厂,将七彩云南建设成为最规范、标准最高的茶叶生产企业。”七彩云南庆沣祥茶叶公司总裁田军很冷静地描述了七彩云南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