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茶季,渔洋关镇内镇外,人背马驮,商贾茶客,川流不息。镇上客栈、骡马店、饭馆、茶楼,各类店铺小摊,昼夜灯火通明,吆喝声不绝于耳。加上十几家茶号通宵达旦烘烤制茶,茶香飘溢十里开外,让人闻之心醉神迷。由于茶香浓郁,浸染日久,就连镇上街巷门庭、吊脚木楼也余香沁馥,弥久不散。传说镇上女子,在得了茶香山泉润泽之后,个个生得粉面桃花,格外水灵。
一旦茶叶装箱需雇船外运,前来运茶的大小船只,倚岸排列,首尾相顾达四五里之长。待船队满载起锚时,茶号老板给开艄船披红挂彩,鸣放鞭炮送船启程,其场面如过节般热闹非凡。茶船从渔洋关出发,枯水季节三日多便可顺水到达宜都,若遇汛期,只需一日便可抵达。
茶号老板以诚信为本,为保证宜红茶的绝对品质,清一色地聘请江浙、汉口、江西、广州等外地高级制茶师为"茶号大包头".这些"茶号大包头",全是当时在国内茶市都挺有名望的人物。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本地出了一位名叫黄足三的制茶师,才打破渔洋关茶市外地制茶师一统天下的格局。黄足三曾在镇上最大的"源泰"茶号帮工学艺七年,练就了一手红茶制作的独门绝活。他对红茶制作工艺中的分筛、闹筛、簸茶、蹾茶、飘筛、搭筛和风车净茶等技术以及毛茶收购中的筛分、半成品加工、清风、焙烘、拼样、勾堆、装箱等工艺环节样样精通,件件娴熟。由他主持加工的"香艳"牌宜红茶曾在全国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在汉口茶市成交时,比同类同级红茶每担要高卖官银五两。凡黄足三画押盖印的红茶,一律免检,茶到即付款。
不幸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因红茶对外出口受阻,宜红茶制茶业一下陷入困境,于是茶号纷纷倒闭。1943年日寇入侵渔洋关,仅剩的少数茶号也遭到日军烧毁。至解放前夕,因茶号倒闭导致茶园荒芜,古镇茶市便一落千丈,濒临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初,中国茶叶公司继中南区茶叶公司湖北羊楼洞茶厂、汉口茶厂成立之后,随即在渔洋关设立了中南区茶叶公司宜红茶收购处,负责鄂西茶区以及毗邻的湖南石门、慈利、桑植、大庸四县的红茶制作收购。1951年3月,在中南区茶叶公司宜红茶收购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宜都茶厂,负责宜红茶的精制加工,同时迁往交通便利的宜都县城。同年,在湖南石门又成立了宜都茶厂分厂(1956年改属石门茶厂),负责湖南地区的宜红茶初加工。尔后又在五峰、宜昌相继建立了红茶精制厂,与国营茶场形成紧密的生产网络,用以恢复和发展宜红茶的生产。目前,宜红茶已成为宜昌、恩施两地区出口创汇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产量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随着中国进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古老的宜红茶又重新焕发出了蓬勃向上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