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杰:白琳茶史话
发布时间 2012-02-04 浏览 13602 次
市场,抗日战争爆发,沙埕港被禁运的一年,茶叶滞销,一度使茶农把自家的毛茶烧毁,砍倒茶。抗战期间,白琳茶叶逆势而上,使茶商茶农有了发展空间。笔者收集了一份民国廿九年(1940年)茶叶收购收据(见附图)。茶商李华卿向翠郊村石床保周阿本白毫茶10斤1两,付国币19元1分整,可见抗战时,白琳茶市还是稳定的。1949年初茶价很好,可1949年后期茶叶败落。解放后茶叶收为国营企业经营,通过奖售茶农化肥粮食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积极种茶,恢复原有老茶园,五十年代茶叶迅速得到发展;六十年代与苏联断交后,红茶滞销,顺应市场发展,红茶绿茶,总体来说,茶叶发展稳定。文革时砍“六头”,茶叶生产又受到影响。改革开发后,茶叶生产又得到新生;上世纪九十年代茶叶受石材行业的冲击,影响至今。白琳茶农生产茶叶的积极性却始终不变。

自清末以来,白琳还出现一些家族茶馆,自身并没有经营,如垅墘李茶馆(点头李姓)、伡洋馆(伡洋杨姓)、浦后三茶馆(瓜园蔡氏)、胡信泰茶馆(宝桥胡姓)、广泰茶馆(小湾詹氏),这些茶馆都是家族企业,出租给广帮或南帮。或与之合作,当地茶人负责采办、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茶叶,广帮、南帮负责销售。白琳也出现一些茶商直接销售茶叶给国外。如洋中茶馆蔡德教、蔡乃仓父子长期与新加坡茶商合作,茶叶直销新加坡,梅伯珍经过多年茶叶经营历练,驻扎在福州,精通英语,他经营的茶叶销往东南亚、新加坡。吴世和的双春隆、袁子卿的合茂智茶行的茶叶直销香港、俄国等地。

四、茶歌、民谣与茶俗

白琳为茶叶集散地,聚集大量拣茶女工,长期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文艺智慧,唱起了许多烩灸人口的茶歌、民谣。

拣茶歌

正月拣茶春头初,拣茶姑娘喊做鞋;

里面三寸粗布里,外面三寸做招牌。

二月拣茶二日二,广东茶客还未来;

去年茶价喊亏本,今年茶客莫敢来。

三月拣茶三月三,拣茶俊某(姑娘)好后生,

脸打光膛苏州粉,可比日头正上山。

四月拣茶四月天,雨子来来著身边;

脚穿木鞋起嗑响,肩头拿伞手拿线。

五月拣茶五轮船,大男细女看轮船;

哥哪要好仿绸裤,妹哪要好百绸裙。

六月择茶热难当,广泰茶行太平堂;

也有童某(男子)相玩笑,也有俊某(姑娘)倒明床(床铺)。

七月择茶七月当,十分热闹是茶行;

白茶先拣出去卖,红茶后拣价钱昂。

八月拣茶是中秋,筛焙红茶乌溜溜;

但愿茶卖好价钱,择茶阿妹多工资。

九月拣茶是重阳,拣茶姑娘转回乡;

也赚好酒寄次转(家里),也赚鱼肉送爹娘。

十月拣茶秋风凉,择茶阿妹穿祥裙;

也择黄道好日子,去送茶客上大船。

十一月拣茶冷清清,茶行馆内都莫人;

也有做茶败家计,也有女子赚大钱。

十二月拣茶是年兜,拣茶赚钱一荷包;

茶客赚钱讲真话,明年一定再来包。

白琳茶馆建路边(山歌)

我唱山歌约你添,你唱山歌给我添,

哪里戏仔打八仙,我就添,

哪里戏台盖八角,泰顺戏仔打八仙,

哪里茶馆建路边。温州戏台盖八角,白琳茶馆建路边。

哪里戏台建八角,哪里茶馆盖路边;

温州戏台建八角,白琳茶馆盖路边。

闹喳喳,闹喳喳,

白琳茶街生产忙,家家户户去拣茶。

早支坐厅中,晚去坐埕下;

一年春夏秋,拣茶做不休。

泡茶歌

奇古技,锯杉柴,

阿妙老婆会泡茶,

茶叶粒粒仔,

碗里两尾虾,

爬里爬去变大虾。

…………

茶俗

(1)冰糖茶,宾客来临,上好茶外,主人喜欢在茶中加入冰糖,增加甜味,使客人甜蜜感,并有待客礼重的感觉。

(2)山奈茶,白琳人家里泡茶,喜大壶茶,在制好茶叶中加入中药山奈,在锅里炒热后贮藏,要喝茶时,抓上一把山奈茶叶泡在壶中,除茶香外还有药香。

(3)祭祀茶,祭墓或其他祭祀活动都是先茶后酒,以茶为先。

(4)入殓茶,老人去逝入殓前,由儿孙象征性在老人口中喂茶,意味着饱茶饱饭而归西。

(5)茶亭茶,烧茶老人泡大缸茶,供过路人歇息喝茶、休息。

茶叶门户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