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商
“机器一开,光电费就20多块,在加工过程中还要看茶叶的形态、口感好不好。某个环节一旦出了问题,影响到茶叶外形和口感,茶叶就卖不起价,再扣除加工成本,根本赚不到多少钱。”长期从事茶叶加工的一位老板告诉记者。
从茶农手上收购的茶青,每四斤茶青炒制出一斤干茶,按照每斤茶青价格50——100元来算,一斤干茶的基本成本就在200——400元,加上厂房建设、水电、人工工资等费用,再加上以每斤加工利润50元来计算,每斤干茶出厂价保持在250——450元。
销售商
曾做茶叶销售的王女士向记者透露,从向加工厂购进茶叶到销售,销售商基本会按照进价的1至3倍售出,这似乎已成了行规。一些礼品茶,则是对散装的售价通常为800/斤的茶叶,进行包装,价格就可提到1200左右。可见,包装利润空间比较大。
从现场回到思考。
许多茶叶加工老板和经销商告诉记者,他们早就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只是秘而不宣罢了——茶叶资源利润的分割格局。以2007年为例,一般状况是:茶农占22%,茶叶加工商占28%,茶叶销售商占50%;但到了2010年,这一格局已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茶农所得“蛋糕”已扩展到30%左右,加工厂通常为22%左右,其余48%则为经销商所得。换言之,即“三环节”中的种植利润上升,加工和经销两环节利润下降,尤其以加工厂下降为多。记者采访中,从采摘、加工到最后的销售环节上发现,决定茶叶价格的源头性环节,固然是茶农,但最后主导着茶叶的终端价格的,还是非经销商莫属。不少从事批发销售的茶商则认为,表面上看,销售商赢得的利润确实很大,但却承担着茶叶销售的店面费、人工费、拓展市场成本、税收、企业品牌广告,以及在茶叶运输、保管途中的风险及费用,而这些费用加起来,数量不可小看,这说明经销商比茶农和加工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是最大的,销售商的所得利润,“只是看起来很美”。
利益分配格局的成因所在
相对上述三方,无论是茶农、加工商、销售商,都承担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其利益分享格局正在一天一天发生变化。其变化成因主要是:
一是政府给力正在突显和释放后续效应。随着茶产业分工分业的细化,茶农的种茶效益正呈现出上升趋势。2010年,仅湄潭县金华村,村民人均收入从过去的不足500元增加到现在的5000元,茶叶已成为该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贵州的省地县乡四级出台的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中,绝大部分扶持资金是向茶农倾斜,鼓励农民多种茶叶,这对于调动和刺激农民种茶热情,让千家万户将其人力资源聚集到茶地上来,让无数原想外出打工的劳力回流到茶产业上来,进而加速扩展茶园种植规模,为茶产业夯实原材料基础,无疑是明智而大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