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茶乡蝶变为“世界茶都”
发布时间 2012-02-14 浏览 14911 次
以《茶都》故事情节为基础,反映黑茶产业题材的长篇电视剧。四、拍摄一部同名电影。五、一年一度举办一次茶文化节。六、开发医药、美容、减肥、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开辟黑茶新的市场。七、打造百里茶廊,整合以茶马古道为主体的旅游资源。

  《意见书》大气而贴近实际,周密而不耽于细微,系统而利于操作,得到了益阳市委、市政府的首肯,称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战略性建言”。

  “江山还要文人捧,堤柳至今尚姓苏。”这是近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在《咏西湖》中的一句诗。的确,在文人的笔下,描绘出了许多名山胜景,让后人慨叹。而中国茶,历来与文化密不可分,文人雅士争相吟颂,蔚成厚重“茶文化”大观。自唐以来,描写茶章的作者达千人以上,所作诗、词、赋难以统计。在文人的热捧下,“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茶,曾名扬四海。而安化茶,也能在茶诗茶赋的浩海中,找到咏唱它的佳作。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在嘉庆二十年,在北京举行消暑集会,除以安化茶招待客人外,还作长诗《咏安化茶》一首,使安化茶名动京畿。晚清时在江西做过官的安化唐家观人喜仙、民国初年曾以答联形式为难过青年毛泽东的安化劝学所所长夏默庵等,都曾对家乡的茶叶吟诗作词称颂,使不少外地人通过他们的诗作认识了安化茶。

  但是,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品质优越、龙行天下的安化茶而言,这样的“势”显然还远远不够。缺乏名人名作力捧,这是安化茶造势的短板。于建初先生在他的《意见书》中设计的七宗事目,几乎宗宗与文化有关,这是很有见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化籍文艺家在宣传家乡的茶叶上,也做过积极努力,写有花鼓戏“烘房飘香”、“新站长”、“山雾蒙蒙”,电视剧“乡里妹子”和被拍成彩色电影的舞蹈“春满茶山”等文艺作品,曾轰动一时。可惜都是单兵作战,时断时续,未成大势。其实,有着深厚茶文化底蕴的安化茶,在民间就传流着许多山歌、民歌,只要稍加整理,就可成为文艺精品。如“十二月采茶歌”,制“千两茶”的“踩茶号子“等,它们语言生动质朴、自然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茶乡风味。特别是“踩茶号子”,在压制“千两茶”时几个大汉如吼般同声呐喊,粗犷而不失韵调,自然而不失节律,颇有原生态民歌之风——“压起来呀/ 把杠抬呀/ 重些压呀/ 慢些滚呀/ 大杠压得好呀/ 脚板稳住劲呀/ 小杠绞得匀呀/ 粗茶压成粉呀/ 细茶压成饼呀/ 香茶销得远呀/ 好茶治百病呀/ 黄肿包吃了能消肿呀/ 要止泻病喊得应呀/ 又止渴来又提神呀/ 无名肿毒冒得生呀/ 喝它几碗赛雷公呀/ 噢哩喂哎喂哩伙呀/ 压了一轮又一轮呀/……”

  这支“踩茶号子”,喊时韵腔很足,如果配上音乐,绝不会逊色于“九月九的酒”、“好汉歌”、“走西口”等曲调,这应该是我们文艺家们最好的创作素材。市委书记蒋作斌在安化考察时说,要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全面系统地搞好茶文化的挖掘、整理、提升,利用影视、歌曲、节会等形式,大力张扬安化茶产业、茶文化。这是对打造“世界茶都”用文化造势的高瞻远瞩。

  近日获悉,安化正在向有关部门和组织申报“安化黑茶原产地保护”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又向打造“世界茶都”迈进了一大步。

  我们坚信,千年茶乡要蝶变为“世界茶都”应为期不远。古邑神茶,前路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关键词:世界变为千年安化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