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改进祁红品质风格的可行性
发布时间 2012-03-12 浏览 7855 次
想的红茶内质。制茶工艺对茶黄素的形成和积累影响也很大。Cloughley(1978)[4]曾对四种揉切机具进行了比较实验,成茶茶黄素的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盘式机为14.3ug/g,洛托凡机为13.7ug/g,CTC为18.9ug/g,LTP为18.0ug/g。影响红茶茶黄素的含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品种鲜叶中某些儿茶素的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对成茶茶黄素含量有一定影响。P.J.Hilton(1973)[5]的研究表明,鲜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成茶茶黄素含量呈正相关。槠叶种鲜叶虽然黄烷醇类总量比大叶种低(140.32/177.29),但L-EGC的含量却远高于大叶种鲜叶(29.98/14.36)[6],这为增加祁红茶黄素含量,提供了条件。

在CTC工艺中保持“祁门香”的可行性 前文已经提到,以香味醇、苯甲醇、2-苯乙醇等含量高,并具有花香的配糖体酶解释放后形成游离态香气成分是构成“祁门香”的主要物质基础,而祁红传统制法中的重萎凋和深度发酵是促成这些配糖体释放的外在条件。引进CTC工艺后,配糖体的酶解释放势必受到抑制,这种抑制主要来自于细胞迅速破碎后酚类物质对糖甙酶的抑制,以及反应时间短,酶解不充分等多方面因素。然而配糖体的释放并不局限于内源酶,人工添加外源糖甙酶或果胶酶同样能达到充分释放配糖体的效果。夏涛(1997)[7]的研究表明,红茶匀浆发酵的过程中,向匀浆液中添加外源果胶酶能使配糖体充分释放,从而使红茶汤散发出浓郁的花果香。王华夫等人(1993)[8]的研究结果表明,香气配糖体的释放受儿茶素的影响,红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总量的减少与茶叶香气的增加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祁门香”的另一类表现清香的重要香气物质是鲜叶中脂类的氧化降解产物,如顺-2-已烯醛、反-3-已烯醇及其酯类。揉切后的鲜叶中,顺-2-已烯醛的形成是爆发性的,良好的通气条件可加速其形成。鲜叶中参与脂类分解的酰基水解酶和磷酸脂酶活性在萎凋过程中提高,高温条件下能加速活化,同时脂肪氧合酶活性也随茶叶中过氧化物含量提高而增加。因此,在引入CTC工艺的同时,通过添加外源酶,提高温度,充分通气,调节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等手段,来保持“祁门香”是可行的。

引入CTC工艺,发扬祁红内质 祁红内质与国际红茶市场品质要求存在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酚类物质的总量及氧化产物的配比上。槠叶种鲜叶存在酚类物质总量偏低的先天不足,因此,只有通过引进CTC工艺,充分利用槠叶种鲜叶EGC及其他简单儿茶素含量高的优势,控制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提高茶黄素的含量和比例,从而改善祁红内质。RobertsonA.(1983)[9]研究了体外氧化时儿茶素浓度对红茶氧化产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儿茶素总量增大到马拉维茶树新梢中儿茶素的25%,则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使茶黄素含量降低;单一的混合的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浓度超过110mM时,对酶有抑制作用,而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则没有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和调控祁红鲜叶中儿茶素混合系统的含量和比例。鲜叶中酚类物质含量主要是受茶树品种和季节的影响。在我国出口红茶拼配中,曾有将祁红与大叶种红茶进行拼配精制的先例,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拼配的结果并没有实质上改进祁红品质。但是研究将大叶种与槠叶种鲜叶,以一定比例拼和加工,充分发挥槠叶种高香和大叶种酚类物质含量高的优势,仍是值得尝试的新课题。红茶加工中的发酵过程并不局限于揉切和发酵工序,在揉切和发酵中,通过低温条件,轻度发酵,在干燥过程中掌握发酵程度,也能获得理想的红茶内质。总之,如何引入CTC工艺,发扬祁红内质,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实践,一定会找出问题的答案。3 结语探索祁红加工新工艺,并不是否定祁红的传统制法,相反,经过几代茶人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创造,形成的祁红的传统制法是值得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的珍贵财富。即使在今天,世界上仍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珍爱祁红的香气和内质,对于他们,我们依然要拿出传统风味的祁红;对于以CTC红茶为主流的国际市场,我们则要发挥传统祁红的优势,并大胆创新,用新品质的祁红去争取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宛晓春 张正竹(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36)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