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美国模式对中国茶企销
下一主题:让展览业推动茶业发展
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情况是,中国茶叶界各种横空出现的新品类,产量都是极其有限的!虽有大量新兴茶叶品类出现,自己诉求自己的名字、历史、产区和工艺,但产品其实同质化,无法让消费者认同。而且就算企业烧钱成功,建立起了这个新品类,把市场炒热了,往往产量又跟不上,反而让那些假冒山寨品有机可乘,最后结果是毁坏了这一品类,这不是怪圈一个?要知道中国茶叶品类已达数千种,而不管政府也好,各类型的茶叶企业也罢,到现在还在推行“一县一品”,甚至“一县多品”的策略,更有甚者只是在茶叶中加朵花、添根草就想开创一个茶叶新品类,还都想做成大品类、名品类,这可能吗?
我们再说产品的垂直高度,它指的是同一品类中产品线跨度,这更让人眼花。如今中国茶叶的任何一个品类,以及众多企业不同档次的产品,其产品线的价格跨度都很大,从每斤数十元到每斤数万元,甚至每斤十几万元。而在如此大跨度的价格区间内,茶叶产品还密集分布数十个价格点,每一个价格点上的茶叶产品又分有几种不同的装量和多种包装风格。这些垂直度奇高的茶叶产品,大致通过以下几个因素来定价:小区域划分、茶青形状划分、采摘时间划分、加工工艺划分以及制茶师的划分。这样的产品线、这样的产品划分,不要说消费者进卖场后感到头疼、无从选择、难以购买,就是卖场内负责引导消费的茶艺师、服务员,也很难解答种种疑问,不知道该向消费者推荐哪一款产品。
当然,在中国茶叶庞大的产品矩阵中,我们并不否认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但这些差异性大都极其微妙,微妙到只有极少数具有评茶师水准的消费者才能够认知和感受,这样的品类创新和建设不仅不会成功,而且是可笑的。须知我们做企业,不是建设面子工程;卖产品,就一定要用产品来说话。古老中国复杂的茶叶产品,先要学好做“减”法,然后才有效益之“加”法。